-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卷 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第005卷 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第005卷 卷五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氏補本)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祖望補本)
古靈四先生學案表
陳襄 孫覺(別見《安定學案》。)
(安定同調) 吳道
張公諤
章衡
傅楫 (從子)希龍
陳貽範
管師復
管師常 林石 沈躬行(別見《周許諸儒學案》。)
陳砥
呂逢時 錢景臻
黃穎 (子)公坦
劉淮夫
鄭穆
陳烈
周希孟 劉康夫
潘鯁
曾伉
劉彝(別見《安定學案》。)
(並古靈講友。)
章望之
吳師仁(並見《士劉諸儒學案》。)
司馬光(別為《涑水學案》。)
張載(別為《橫渠學案》。)
(並古靈同調。)
劉夔
曹穎叔
蔡襄
(並公闢學侶。)
古靈四先生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安定、泰山並起之時,閩中四先生亦講學海上,其所得雖未能底于粹深,然而略見大體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亞也。宋人溯導源之功,獨不及四先生,似有闕焉。或曰:「陳烈亦嘗師安定。」未知所據。述《古靈四先生學案》。(梓材案:《古靈學案》,謝山所特立。謂之「述」者,謙辭也。黃氏補本仍屬之洲,非是。又案:其表以古靈為安定門人,亦無據。)
◆安定同調
忠文陳古靈先生襄
陳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學者稱為古靈先生。是時,學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詞華,所謂知天盡性之說,皆指以為迂闊,而士亦莫之講也。先生獨有志于傳道,與其同里陳烈、鄭穆、周希孟者為友,氣古行高,以天下之重為己任。聞者始皆笑之,先生不為動,躬行益篤,學者亦稍稍化之,多從之遊,而閩海間遂有「四先生」之目。雖有誕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禮于其門。已而四先生之名聞于天下,有從遠方來受學者。以進士為浦城簿,縣闕令,先生行令事,斷獄明決,人莫能干以私。首興學宮,為諸生講學,從之者五百餘人,而章衡卒為名臣。部使者安積至其縣,先生以十事陳之,安是之,皆為施行。以遷為仙居令,仙居山縣,莫知學,先生之興學宮、課諸生如浦城。有問難者,得乘先生聽訟之暇,入問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學,輒下車為童子輩講經。從學者漸多,而管師復兄弟卒為名儒。遷著作佐郎、知河陽縣,仙居之民攀車遮道,幾不得出境。時富鄭公帥河陽,一見,厚禮之。先生之興學宮、課諸生如仙居。或謗之富公曰:「是賺子弟輩束脩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縮,何嫌人言!」或勸先生罷講,答曰:「以纔人,使諸生遂不得聞道,吾恥之。」講益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薦為太常博士,召試祕閣校理,尋判祠部。譯經僧法護遺奏,乞度十僧,趙亦請列子廟中三年度一道士,先生堅執不行,且請禁宮闈要近之妄有陳乞者。坐是解祠部,編昭文館書籍。已而以祠部員外郎知常州,復興學宮、課諸生如河陽。時承安定先生湖學之后,東南講席稍衰,先生復振之,以顧臨司之,每晨親往,與諸生講經義,旁決吏事,于是毗陵之盛,擬于湖學。常州運渠橫遏震澤,積水不得北入于江,為吳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對民田之步畝,分授以浚,深廣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澤積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遷司封員外郎,為開封府推官。將行,得公帑雜收無名錢數百萬,因以償積年官逋之未清者。入為三司判官,使遼。尋修起居注,知諫院,管句國子監等。先生薦可為太學師長者四人,小程子其一也。尋罷 諫院,兼侍御史知雜事。故事,左右史以次知制誥,而臺雜乃遷三司副使。于是有旨侯知制誥闕,召試,先生辭曰:「陛下以義使臣,敢不惟命是聽,豈敢計較資地,以為輕重。況知雜之任,上裨朝政,下肅臺綱,豈顧寵祿之居後哉。若有顧避之心,身且不正,焉能正人。」乃許追寢前命。于是王荊公執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五奏皆不報。其進第四狀曰:「臣觀制置奏請,莫非引經以為言,而其實貸民以取利,是特為管仲、商君之術。臣願陛下為堯、舜之君,以仁義治天下,不願陛下為霸主也。陛下富有中國,廣輪萬里,內無強臣敵國之患,外無西戎、北狄之難。四海九州之賦,供用不為不足。不于此時與廟堂之臣坐而論道,以行王政,而反屑屑為均輸、舉貸之事,臣竊惜之!」其第五狀曰:「誤陛下者,王安石也。誤安石者,呂惠卿也。安石持強辯以熒惑于前,惠卿畫詭謀以陰助于後,故雖陛下之至聖,不能無惑。近者中丞呂公著而下,皆以不職乞從責降,臣獨區區未敢請者,尚冀犬馬之誠,一悟聖意,許以青苗之法下百官集議。如臣等言非,甘從遠竄;如是,則安石、惠卿乞行貶斥,以謝天下。」又言:「劉述、劉琦、錢顗等皆以言事責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