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拐节调查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蚂拐节调查报告

广西民俗蚂拐节的蚂拐舞 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境内。 蚂拐节,也叫青蛙节。传说中,他们认为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青蛙女神。蚂拐节源于东林孝敬蚂拐的行为和侍奉母亲的人性良心,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求得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所以,在新年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都举行一次隆重热烈的蚂拐节歌会,敲锣打鼓,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起至二月初二结束。基本过程为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在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十分盛行蚂拐节活动,历史上就建成过将近200至300座的蚂拐亭,“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立“四新”,蚂拐节活动就很少举行,一些蚂拐亭在当时相继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蚂拐亭已经很少。  改革开放以后,蚂拐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地得到恢复和举办。但是,就目前而言,蚂拐歌节亦已濒临危机,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一些颇有造诣的活动主持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鉴此,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拯救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制定了对蚂拐节活动进行保护的各项措施,在经费、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普查等等方面上都制定了规划。 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活动。其中,人们跳蚂拐舞和唱蚂拐歌,以示为蚂拐守灵。守灵、游村的活动进行到第25天后,蚂拐节便进入高潮。这天,人们选择吉时,抬着花轿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开去年葬蛙的宝棺,如果青蛙的骨头呈金黄色,便预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场顿时铜鼓齐名,同声欢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于是人们就烧香祈求消灾降福。接着举行新青蛙的的下葬仪式。葬礼之后,男女老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蚂拐的灵魂上天。这一夜,人们尽情狂欢,通宵达旦。 蚂拐舞,则因蚂拐节这一壮族传统节日被流传继承下来。 关于蚂拐舞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有一年,天大旱,壮家寨子中一位年近五十姓李的族人也随众人在井边喝水后到河边去洗脸,祈求雷神降雨。正在洗脸时,突然一只蚂拐跳入他的怀里,他小心翼翼地将蚂拐放到地上,可是蚂拐又往他怀里跳。如此反复了三次 李姓族人感到非常奇怪,就把蚂拐捧在手上,只见蚂拐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他,还对他连叫数声。于是,就把蚂拐带回家中精心喂养。七七四十九天后,这只蚂拐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身披蚂拐皮的英俊后生,他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龙王宝”。自从“龙王宝”降生到李家后,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然而,数年后的一天,番邦悍然入侵,皇帝发榜,凡能领兵征服番邦者,将封为大将军,并招为驸马。因龙王宝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很快将入侵的番邦赶走。龙王宝当上镇殿大将军后,却不穿朝服,仍披蚂拐皮,令满朝文武官员品头论足,有一天,皇太后趁龙王宝熟睡之机,命人偷偷将其蚂拐皮偷了,并丢入火中烧毁。谁知道,龙王宝竞马上死去了。原来,这蚂拐皮是龙王宝的命根,龙王宝丢了命根,就即刻死亡。皇帝获知龙王宝的死讯后,万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战功赫赫的爱婿,让黎民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皇帝将火化后的龙王宝骨灰分发给各地的百姓进行安葬,并命令全国各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 自此,壮家就有了蚂拐节,有了蚂拐舞,并从此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蚂拐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时代的演变,蚂拐舞也经历了演变。蚂拐舞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衰退——再发展的过程。形成时期的蚂拐舞,是壮族蚂拐图腾盛行时相关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蚂拐舞大致是以埋蚂拐的祭礼仪式为主,如蚂拐舞中的《皮鼓舞》、《蚂拐出世舞》、《敬蚂拐舞》、《敬铜鼓舞》等应是这一时期的舞蹈。以后,蚂拐舞发展到兴盛时期,逐渐从单纯的图腾崇拜演变成一种与民俗相融的活动。于是,蚂拐舞中增加了许多劳动和生活的内容,如蚂拐舞中的《耙田舞》、《插秧舞》、《打鱼捞虾舞》等等 人们通过跳蚂拐舞,既祭奠了蚂拐图腾,又得以自娱自乐,这是兴盛时期的蚂拐舞。建国以来,蚂拐舞曾一度得到挖掘、整理和保存。l981年,国家投巨资组织进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以保护那些濒于失传的民族民问舞,这一举措使濒于失传的壮族蚂拐舞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保存 这是蚂拐舞的再发展时期。 产生于蛙崇拜这一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蚂拐舞》,其基本的体态是“蛙式”:双腿分开,双手打开弯肘向上或者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型别致,有一种雄壮神秘之感。这与壮族先民崇拜青蛙、模仿青蛙形态有着密切的审美关联,其外观造型与“花山崖画”上的“蛙式”图像十分相似,一脉相承。其体态随着面部带着夸张的面具与上身特有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