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分离过程热力学.ppt
2、稀溶液 2.5 溶液行为模型 △mixH = Hm,i - H?m,i = ? 2(H2-H?m,2) △mixV ≠ 0 由(2-101)-(2-100)得: 混合前 x 1>>x 2 H*m,i = x 1H*m,1 + x 2 H*m,2 (2-100) 由于x1≌ 1,有H*m,1 = H1 所以混合后的摩尔焓:Hm,i = x 1H*m,1 + x 2H*m,2 (2-101) 3、正规溶液 2.5 溶液行为模型 特例:有一些真溶液如碘、硫、磷、萘的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溶液等在某些方面很像理想溶液,具有同理想溶液同样的混合熵--称为正规溶液。 特征:△mixH =RTln?≠0, △mixV = 0,标准偏摩尔熵△Si?=0 但其混合熵与理想溶液是一样的。 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的差别? 本章结束 思考题 从你熟悉的分离体系中各列举一个可以看作封闭体系、敞开体系和孤立体系的实例,并分析不同体系的主要差异。 * 第2章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主要讨论平衡过程中的热力 学及与此关系十分密切的溶液行为模型。 运用热力学理论评价和优化分离方法 为什么要研究平衡状态? 热力学在分离过程中的作用 2.1 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 物理化学中的系统与环境: 系统(体系)—所研究的对象、物质和空间; 环境—系统以外有关的物质和空间; 封闭系统—只有能量得失,没有物质进出; 敞开系统—既有能量得失,又有物质进出; 孤立系统—既无能量得失,又无物质进出。 2.1.1 封闭体系中的化学平衡 (1) 热力学定律 d E = dQ - dW Q:体系吸热时为正;W:对体系做功为负 dS ≥ dQ /T 2.1.1 封闭体系中的化学平衡 (2) 分开理想气体或理想溶液需做最小功 Wmin = T △Smix (3) 分离过程的自由能 G = H – TS = E + PV - TS dG = dE + PdV + VdP – TdS –SdT 由 dE ≦ TdS - PdV 得 dG≦ -SdT +VdP ∴ 恒温恒压下进行自发过程的必要条件是:dG≦0 2.1.2 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 2.1.2 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 等温等压下,有dni摩尔组分i进入了体系中,且没有其他分子进出该体系,此时组分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非等温等压下: 化学势的应用:以溶剂萃取为例: 假定A和B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有机溶剂,则它们可以组成一个两相体系,组分i可以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将AB两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达平衡时有: 2.1.2 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 dG = dGB + dGA = (μi,β – μi,α) dni = 0 2.1.3 活度系数与标准态 μi = μiθ + RT lnαi 2-24 (1)真实溶液 纯溶质为标准态 溶质的稀溶液为标准态 定义γ’=1 则当x=1时,α’=1 则αi=1,所以γ=1 活度系数与标准态是物理化学中两个基本的参数,在用热力学处理问题时必须确定标准态,即活度α=1的状态。标准态选择不好往往会出差错。 活度与活度系数之间的关系:α=γ·x 2.1.3 活度系数与标准态 (2)两种标淮态所得结果比较 ?=1 ?’=1 0 ?’=1 ?=1 ? ? 1 图2-1 2.1.4 有外场存在时的化学平衡 外场 分离技术举例 电(磁)场 电泳分离、磁力分离、质谱 重力场 沉降分离、重力过滤 离心场 离心分离、离心过滤 浓度梯度(化学势场) 透析 压力梯度 反渗透、过滤 温度梯度(热能) 分子蒸馏 表2-1 常见外场与对应的分离技术 2.1.4 有外场存在时的化学平衡 恒温恒压时: 平衡时: 可推得: i,B i,A 外场的作用? 提供外力帮助待分离组分的输运; 利用外场对不同组分的作用力的不同,造成或扩大待分离组分之间化学势之差?起到促进分离的作用。 表示迁移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项,在相界面上以突变方式变化 在空间可连续变化的、表外加势力项 2.2 分配平衡 一相或两相的组成可在一个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化; 可用于极为困难的分离场合; 更适合于快速分离含有十到上百种组分的混合物. 分类: 第一类化学平衡; 第二类化学平衡 特点: 2.2 分配平衡 2.2 分配平衡 2.2.1 分配等温线: 1)气-固吸附体系 1)气-固吸附体系 当假定吸附是由吸附力和凝聚力两者同时决定,且吸附不仅仅为单分子层吸附时,吸附模式为BET公式: 2.2.1 分配等温线: 分子筛(沸石)的吸附,若以最大负荷量代替单分子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