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8-原地浸出采矿.ppt
第八章 原地浸出采矿 1 原地浸出采铀的内涵及工艺流程 2 原地浸出采铀技术的适用范围及 优缺点 3 原地浸出矿床条件评价 4 钻孔工程 5 溶浸液的配方与使用方法 6. 溶浸范围控制 7 浸出液的提升 8 地浸矿床的开采顺序及开 拓工程 9 地浸矿山的工作设施 10 矿山的环境监测及评价 11 地浸技术经济评价 12 地浸矿山的设计内容 13 地浸矿山的企业管理 14 应用实例 1 原地浸出采铀的内涵及工艺流程 1.1 内涵 原地浸出采铀是将按一定配方配制好的溶浸液经注液钻孔注入到天然的含矿含水层中,在水力梯度作用下沿矿层渗流,通过对流和扩散作用,选择性地氧化和溶解铀,形成含铀溶液,经抽液钻孔提升至地表,再进行水冶处理得到所需的铀浓缩物产品。(美国:化学采矿;独联体:无井采矿) 1.2 原地浸出采铀工艺流程 原地浸出采铀柱浸实验装置 原地浸出采铀长距离浸出实验装置 原地浸出采铀模拟实验装置(一) 原地浸出采铀三维模拟实验装置(二) 原地浸出采铀三维模拟实验装置(二) 原地浸出采铀三维模拟实验装置(二) 2 地浸采铀技术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2.1 适用范围 原地浸出采铀不是对任何铀矿床都可以适用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才能使用,其适用范围如下: ①必须是疏松砂岩型铀矿床,矿石疏松,裂隙发育; ②矿体须处于含水层中,含矿层上、下要有隔水顶、底板,即有承压水; ③矿石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且矿层的渗透性远大于围岩的渗透性; ④矿物成份简单,容易浸出; ⑤含矿层厚度与含矿含水层厚度的比值小于0.5; ⑥矿体埋深最好小于300m,品位大于0.01%; ⑦矿区最好远离城区(15km),或处于居民生活区下游; ⑧交通方便。 2.2 原地浸出采铀的优、缺点 地浸采铀与常规采矿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 (2)不必建造和管理尾矿堆及尾矿库; (3)环境保护好,基本不破坏农田和山林。环境污染大为减轻; (4)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人员的劳动和卫生保护条件; (5)使繁重的采矿工作“化学化”、“工厂化”、“全自动化”; (6)能充分利用资源。 缺点: ①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要求苛刻; ②各种管线较多,维护工作量大; ③存在对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 。 3 原地浸出矿床条件评价 3.1 岩性及铀的存在形式 3.2 矿石品位、厚度及埋深 3.3 矿体形态及赋存位置 3.4 含矿层顶底板岩性 3.5 地质构造 3.6 水文地质条件 3.7 矿石特性 3.1 岩性及铀的存在形式 地浸法适用于淋滤——沉积成团的砂岩型铀矿床,要求矿石结构疏松,节理发育,如砂岩、砂砾岩以及含砾砂岩为主的矿床。 铀的存在形式最好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砂质颗粒表面,铀矿化均匀,分布于碎屑岩或胶结物中。 3.2 矿石品位、厚度及埋深 矿石中U品位最好在0.1%以上,但如果品位较低(0.03~0.01%),矿体厚度大、渗透性好也行,此时浸出液U浓度较低,但水量大,技术经济上也是可行的;矿体的评价条件目前基本上以平米铀量(U kg/㎡)计算。一般以大于5 kg/㎡最有利,矿体埋深要求小于300m,最好为:50~200m。 3.3 矿体形态及赋存位置(见图) 矿体最好为水平层状或倾角小于15°的缓倾斜矿体,且矿体连续。这样便于布置抽液钻孔(抽孔)和注液钻孔(注孔),且有利于溶浸液的渗流,增大钻孔的抽注液量和注液量;矿体位置赋存于含水层中,且具有隔水顶板,渗透性好。 3.4 含矿层顶底板岩性 含矿层的顶底板岩性应具有抗溶浸液溶解的性质。如高硅低钙镁类岩石,当围岩中“碳酸钙”含量为2~5%时甚至更大时,不但试剂消耗量大,所产生的石膏和CO2气体将会使矿层发生化学堵塞,后果严重。 3.5 地质构造 要查清矿床是否存在断层、溶洞、地下阴沟等构造,不然会造成溶浸液流失,既污染环境,又达不到浸矿目的,溶浸范围无法控制。 3.6 水文地质条件 ①矿岩的渗透性:a.极弱K0.1m/d,不宜地浸; b.较弱K=0.1~1.0 m/d,可地浸;c.较弱K=1.0~5.0 m/d,最适合地浸;d.强 K=5.0~10.0m/d,可地浸;e.极强K10.0m/d,不太适合地浸。 ②含水层与隔水层:含水层——要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源,且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隔水层——有大于2m的厚度,其渗透性最好小于矿层渗透性20倍以上。 ③矿层孔隙率: a. n5~10%,不适合地浸; b. n=5~10%,适合地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