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ppt

洪涝灾害()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涝灾害()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

1、洪涝灾害 (1)生物措施:恢复植被,即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2)工程措施:修水利工程;裁弯取直;修建分洪、泄洪区;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海河),退耕还湖; (3)防御措施: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2、干旱高温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双结合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即在缺水易发生干旱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的节约使用。 3、台风 预测和预防为主,沿海防护林、海塘堤坝建设。 4、沙尘暴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牧)。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人工草场。 政策措施:制定草场保护法律,加强管理;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等。 5、寒潮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船在大风前返航。提醒有关部门作防寒准备。 6、地震 减轻灾害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建立灾害滥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等。 7、滑坡、泥石流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建挡泥墙、锚固等 工程建设合理 8、赤潮 预防和治理措施:加强监控;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9、咸潮 节水,保护水资源,不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 RS、GIS等。 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5.针对各种灾害具体的工程措施 但也应注意,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 考点三: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 一、各类灾害的防治措施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和应急方法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返回 【技巧点拨】 防治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 【技巧点拨】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8、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板块交界处,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 北纬20°-50°环球自然灾害带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环太平洋灾害带 人文地理背景 自然地理背景 灾害带 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自然灾害集中 --人口、经济集中 从而形成了两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 10、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1.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 台风、滑坡、泥石流、大雾、沙尘暴 P83-84 1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在以重力为主要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