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现象的观察与建构
《東吳哲學學報》第十一期(3, 2005 ), 57-98
©東吳大學
科學現象的觀察與建構
陳 瑞 麟
摘 要
哈金在 1983 年提出一幅觀察與實驗的新形象:(1) 觀察是行為或技
能;(2) 實驗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不在於檢驗理論,而在於創造新現象。實
驗自有其生命。哈金的新觀點被許多科學哲學家、史學家和心理學家所追
隨。他們也不約而同地批判六十年代以來具有主導性的「觀察背負理論」
的學說。
本文將論證,他們的批判並不能成功,「觀察是一行為、實踐、技能」
的觀點與「觀察背負理論」的學說並非不相容,反而支持了它──但是我
們有必要重新理解和詮釋「觀察背負理論」中的「觀察」和「理論」兩個
概念。最後,本文接受「實驗建構科學現象」的論點,並試圖整合哈金的
新觀點與觀察背負理論的學說。
關鍵字 :科學哲學、實驗、觀察、背負理論
本文乃是國科會研究計畫「科學實驗與可落實模型 1/2 」(NSC91-2411-H-031-004)的期中
報告大幅修改而來的,在此感謝國科會的經費補助。筆者同時感謝兩位匿名評審的寶貴意
見,使得本文在修改後能更加完善。本文曾發表於東吳大學哲學系舉辦的知識論國際研討
會「東吳大學國際哲學研討會──當代知識的多元議題」(SooChow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Conferenc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於2004 年6 月10, 11 日於東吳大學國
際會議廳舉行。也感謝會議提問者的寶貴意見。
投稿日期:民國 93 年9 月7 日;修訂日期:民國93 年 12 月29 日;接受刊登日期:民國
94 年 1 月19 日。責任校對:林益光、許勝凱、楊雅婷。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57
58 東吳哲學學報 第十一期(2, 2005 )
化學哲學的基礎是觀察、實驗與類比。透過觀察,事實可以清晰詳盡
地銘印在心靈中。經由類比,相似的事實被關聯起來。透過實驗,我
們發現了新事實。在知識的進展中,觀察經由類比的指導而導向實驗,
類比由實驗來印證,就變成科學真理。
Humphry Davy (1778- 1829),
Elements of Chemical Philosophy, 1812, pp. 2-3
在一切研究中,培根賦予實驗極大的價值。但是他一點也不理解它們
的意義。他認為實驗是一種自動機制,一旦使它運作,就會產生結果。
但是,在科學中,所有的研究都是演繹的或是先驗的。實驗就像計算
一樣,只是思想的助力:如果實驗要有意義的話,思想必定總是且必
然先於實驗。就「經驗」的通俗意義而言,所謂探索的經驗模式並不
存在。沒有理論(亦即觀念)在先的實驗,與科學研究的關係,就好
像小孩子發出嘎嘎聲與音樂的關係一樣。
Justus von Liebig (1803- 1873),
Über Francis Bacon von Verulam und
die Methode der Naturforschung, 1863, p. 49
這兩段是十九世紀兩位化學家對「觀察」和「實驗」的觀點,代表了
一個長久以來的對立:觀察和理論,哪個在先?
二十世紀早期的邏輯經驗論,給我們一幅觀察在科學中扮演優先角色
的形象:觀察是科學研究的起點、觀察和理論截然二分、觀察與「實驗中
的觀察」乃是印證和否證一個假說或理論的「判官」。這幅形象從波柏(Karl
Popper )的否證論開始被打破,至韓森(Norwood R. Hanson )和孔恩(Thomas
5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