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yong《新文化运动》课件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 材料二 ??????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 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8分) (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8分) (1)文学革命的原因 (2)文学革命的内容 ②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③文化平民化:平民教育思潮、文学内容平民化 【讨论】 文言文该不该抛弃? 同在北大任教属于守旧派的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又一次,黄侃给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淡出汉语言的现代舞台。可是,我们真的要彻底抛弃文言文吗?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文 言 文 通 俗 易 懂 白 话 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有一份辞职电文,文言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 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 个字: “干不了,谢谢。” 灯闪着, 风吹着, 蟋蟀叫着, 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 风熄了, 我应在院中唱歌。 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他应该是第一个写新诗的皇帝,且还是“口语诗”。 我家的屋旁有两棵树 一学生看了一篇文章:“我家的屋旁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于是去找老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 老师说:“这怎么能是多余的话呢?这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于是学生回去写作文:“我家有两个表姐,一个是女的,另一个也是女的”。 老师的评语是:“废话!” 应当根据时代背景去分析写作内容。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今天读起来感到很幼稚,但在当时却是振聋发聩的。 《兰花草》乃是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首诗歌,原叫《希望》后被谱成曲子改名为《兰花草》。胡适写下这首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