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

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

由于实际观测所用的两个频率(fD和fG )一般相差不大(十倍左右) ,可近似认为P(fD , fG)与在频率 上测得的激电相位成正比。 可见在某个频率 f 上测得的交流激电场相对于供电电流的相位移 φ,与该频率附近测得的频散率 P实测等效。 因此,如同 P实测一样,有关极限极化率η的规律,也定性地适用于激电相位的测量结果。 综上所述,各种交流激电参数和直流激电参数均可相互联系起来,即相位和频散率及极限极化率和实测极化率参数间,都近似地存在正比关系。 研究其中某种参数的性质便可代表其余 参数的有关特征。 以上讨论的全是纯粹反映激电效应的参数。 在激电法实际工作中,有时还采用某些综合反映 岩、矿石激电性和导电性的参数。 其它参数介绍 在时间域中有金属因素 激电率 在频率域中,相对应的参数为: 显然,金属因素参数J有利于用来突出低阻极化体的异常; 而激电率参数 G 便于突出高阻极化体的异常。 (3) 谱激电法的柯尔-柯尔(Cole-Cole)模型参数 自激发极化法用于寻找矿产资源以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人们常用那些表征激电响应强弱的参数,主要是极化率(时间域)和频散率。 但石墨化的岩石或无工业价值的矿化都会产生与矿体十分相似的激电异常。造成干扰 为了识别矿与非矿异常(评价激电异常源),人们进行多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其中最为突出是Pelton等人(1978)研制的谱激电法。 他是用柯尔-柯尔模型参数描述激电谱特性的激发极化法。 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大多数岩、矿石的激电谱可以用4个柯尔-柯尔参数很好来定量地描述,并指出了可以根据岩、矿石的这4个参数(主要是时间常数和极化率)来评价激电异常。 A、柯尔-柯尔(Cole-Cole)模型 对矿化岩石来说,可以把它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简化成下图1.3-14(a)所示的结构,其中包括被金属硫化物阻塞的溶液孔隙通道和未被阻塞的溶液孔隙通道。 此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用图1.3-14(b)所示的等效电路来模拟。 应该指出,面极化和体极化的差别只具有相对意义。 严格说来,所有激发极化都是面极化的 ,因为从微观来看,体极化中每一个极化单元的激发极化也都是发生在颗粒与其周围溶液的 界面上。 然而,实践中应用激电法又都是宏观地研究矿体、矿带或地层等大极化体的激电效 应。 故在此讨论体极化体的激发极化特性。 2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成因 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 野外和室内观测资料表明,不含电子导体的一般 岩石,也能产生明显的激电效应。 关于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所提出的假说和争论均较 电子导体的多,但大多认为岩石的激电效应与岩石颗粒和周围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结构有关 (见图1.3-10,a)。 主要假说都是基于岩石颗粒—溶液界面上双电层分散结构和分散区内存在可以沿界面移动的阳离子这一特点提出来的。 其有代表性的假说是双电层形变说。 现简述如下: 在外电流作用下,岩石颗粒表面双电层分散区之阳离子发生位移,形成双电层形变 (图1.3-10,b); 当外电流断开后,堆积的离子放电,恢复平衡状态(图1.3-10,c), 从而可以观测到激发极化电场。 双电层形变形成激发极化的速度和放电的快慢,决定于离子沿颗粒表面移动的速度和路径的长短,因而较大的岩石颗粒将有较大的时间常数(即充电和放电时间长),这是用激电法寻找 地下含水层的物性基础。  (三)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1、时间特性 (1)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特性 细粒浸染状矿石或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体极化)是其中许多细小颗粒极化效应的总和,为了考察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效应,通常采用图1.3-11,a所示的封闭装置。 将待测的体 极化岩、矿石标本置于盛有水溶液的长方形容器中,使其露出水面。标本与容器壁之间的空隙用石蜡或橡皮泥等绝缘材料封严,使标本两侧的水溶液不相连通。 在容器两端各放一块长 方形铜片A和B,作供电电极,借以向容器内供入稳定电流。 在标本两侧水溶液中紧靠标本处 ,安置测量电极M和N,用毫伏计测量其间的电位差ΔUmn。 图1.3-11,b是用上述装置对黄铁矿化岩石标本测得的电位差随时间变化曲线。 电位差 随时间的变化是因为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电位差(简称二次场电位差,在供电时记为ΔU2(T),断电后记为ΔU2(t)) 在供电后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充电过程), 而在断电后逐渐衰减为零(放电过程)。 在无激电效应时,电流通过标本由于电阻电压降所形 成的电位差为一次场电位差ΔU1。在稳定电流条件下,ΔU1 不随时间而变 。 可见,标本被激发极化后,供电时间T时观测到的电位差ΔU(T)为ΔU1 和ΔU2 (T)之和,称之为总场电位差,它随供电时间T而变化,并有关系: 由于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