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骙文体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陈骙《文则》的文体论 【内容提要】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研究中,陈骙《文则》中所体现的文体论是无法跳过的一页,随着后代学者对前人资料的挖掘,此文的价值渐被凸显。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则》中所体现出的文体论的观点。其一,论述了文体的相似性,指出了古代六经文体实是难以区分,差别甚微,体现了惊人的相似。其二,论述了文体的继承性,任何一种文体不可能凭空产生,突兀而出,而是总能在先秦六经中找到其萌芽,从而看到每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其三,主要阐述《左传》中八种文体的差异性。《左传》之文,因其差异性,可别为八体,而其差异性则可以各体风格描述概括之。其四,陈骙的对文体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左传》八体,他从诸经中搜罗勾稽,又归纳出箴、赞等多种文体,这些文体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首创,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均可在诸经中找到渊源,并准确地概括出其内容特点和社会功用。通过四个文体相关观点的论述,观照了陈骙的文体论思想。 关键词:文则 文体 六经 文论 陈骙,字叔进,台州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卒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绍熙三年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任参知政事。后因触犯权贵,被贬官,郁郁不得志,终年七十六岁。死后谥号文简。 其著作有《南宋馆阁录》,是了解宋代馆阁制度的重要资料;另编有《中兴馆阁书目》七十卷,今已佚;其著《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对后世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 《文则》在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问世。《文则》是陈骙在摆脱进取之累后,苦心钻研几十年古人文章之“则”的结晶,是对古人众多经验的总结,是陈骙以文话、笔记的形式写成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修辞学著作。该书以经传为书证,正如他在该书序中的所提到的“《诗》、《书》、‘二礼’《易》、《春秋》所载,丘明、高、赤所传,老、庄、孟、荀之徒所著,皆学者所朝夕讽诵之文也,徒讽诵而弗考,犹终日饮食而不知味。余窃有考焉,随而录之,遂盈简牍。”陈骙认为古人经典著作的写作方法可以作为行文的规范准则,“其则著矣,因号曰文则”。此书历来虽被冠以修辞学专著,但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全书的宗旨看,它不仅仅是修辞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探讨文章的写作规律的著作,其中不乏闪耀着文论的光芒。在次,我们透过《文则》,发掘其中的文体论观点。文体论是陈骙对文论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文体论是文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关于文体的论述,早在魏晋时期的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中已有较为系统的阐释,齐梁年间刘勰的《文心雕龙》可谓古代文体论集大成的著作。陈骙则在研习六经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文体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文体的相似性 文体的相似性在《文则》的第一部分甲部分的第一条即《甲一》中,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具有相似性的观点。“六经之道,既曰同归,《六经》之文,容无异体。故《易》文似《诗》,《诗》文似《书》,《书》文似《礼》。”也就是说,六经中的内容最终趋于一致,那么,《六经》的文章,在体裁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故《易经》中的文章类似《诗经》,《诗经》中的文章类似《尚书》,《尚书》中的文章类似《周礼》。接着陈骙用六经中的例子证明了他的观点。他说把《易经·中孚》九二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掺入《诗经》中的雅诗中,谁还能辨别得出它是易经里的爻辞?如果把《诗经·抑》第三章的“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形”掺入《尚书》的文告中,它们则难以区分!如果把《尚书·周书·顾命》中的“牖间南向,敷重蔑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筍席,玄纷纯,漆仍几。”这样看来,尚书的典诰文体与《周礼》的文体亦无差别。 陈骙在对儒家经典潜心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六经文体的相似性,提出了此观点,实属首创,而且还举出例证,不能不说是对从发端于魏晋时期的文体论的贡献,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对我们分析、鉴赏六经之文提供了一种依据。 二、文体的继承性 陈骙在《文则》中,不仅提出了文体的相似性,而且还提出了六经文体具有内在的继承性,他认为一种文体,皆有其发源,并且都可以从典籍中找出其文体的来源,从而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走向成熟。 在《甲九条》中,陈骙言道“大抵文士题命篇章,悉有所本。自孔子为《书》作序(孔子《书序》,总为一篇,孔安国各分系之篇首),文遂有序;自孔子为《易》说卦,文遂有说(柳宗元《天说》之类);自有《曾子问》、《哀公问》之类,文遂有问(屈原《天问》之类);自有《考工记》、《学记》之类,文遂有记;自有《经解》、《王言解》之类(《王言解》见《家语》),文遂有解(韩愈《进学解》之类);自有《辩政》、《辩物》之类(二辩见《家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