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毕会成:2011从墨西哥湾到黄浦江边(2011-10-14 08:19:47)转载标签: 911上海世博会杂谈 分类: 边读边摘
转自《读书》2011第9期 作者:毕会成
导读提要:
物的礼拜已启动成了当代社会的基本动力,拜物教的庆典每天都在巡演:商场是教堂,广告是圣经,导购小姐是牧师,window-shopping是宗教仪式,购买是得救——“我买,故我在”(i shop,therefore i am)。消费符号作为唯一的结构化的现实,标定了生存的最高可能性。身体被征用了,身体与物之间的强制性句法就是消费,从强迫性的劳动中摆脱出来的中产阶级的身体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转而陷入符号消费更大的强迫之中……
“劳动节悖论”指的是,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真正的劳动者却只能以劳动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节日,并且因为不得休息而不能确认自己的劳动者身份,因为法定意义的劳动者正需要通过节日离岗的仪式来表明他们平时的在岗。
歧视是中国市民的生存方式。历史上从出现城市的那一刻,中国的制度安排就是“国野(城乡)分治”的:以权力为原点来分配权利,这在官本位的中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对于这个靠舔食权力的流涎而生存的市民阶层,对农民的歧视关乎扭曲心理的平衡……
封闭空间下的光影构图几乎必定陷入能指的狂欢,画面中的一切都壮美得令人震撼,苦难得令人感动,勤劳得令人欣慰,纯朴得令人放心,我们看到的完全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而真实的“他们”离我们更远了,“他们”当然也无法成为正义的起点。————世博园在建期间,上海市民陈晖仅靠一顶安全帽的伪装就五十余次混入园区,为建筑民工拍下两千多张照片,后来辑成名为《筑梦的人们——献给世博建设者》的摄影展。
一
生态灾难是工业文明的连体弟兄。二○一○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在美国引起的巨大震动在于,在传统制造业历史性外迁、欧美率先踏入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如此触目惊心地向自然界泼污,在美国本土已不多见。
有论者把漏油视作生态灾难的“九一一”,美国也在同等严重的程度上启动思考。我们则希望思考的结果不是又一次的危机外嫁。把漏油与“九一一”扯在一起的,是生态灾难和恐怖主义这二十一世纪的两大全球性威胁,第一次大规模地引爆于美国本土。如果不想触动美国既有的利益结构和观念秩序,外部解决是唯一的选项。思考“九一一”的结果是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时代”一夜间的到来。循此逻辑,墨西哥湾漏油之后,很可能把石油开采更彻底地移往他国,让美国的鸟语花香与第三世界的千疮百孔更加反讽地并置于这个时代。如果问题总是在内外对立的框架下寻求解决,那么结果总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立,美国如何杜绝类似“九一一阴谋论”的再次出笼?伊朗总统内贾德公然宣称“九一一”是美国自导的“苦肉计”,借此拯救美国经济和以色列,招致西方世界强烈抗议。但它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仍然是,“九一一”确实为美国筹划已久的中东改造路线图制造了实施的契机,影响所及,直到今天,还在为制裁伊朗和叙利亚提供动力。
美国若能把“九一一”的战争动员发挥到极致,彻底解决中东的石油保障问题,它就根本不需要墨西哥湾的油井,墨西哥湾的“九一一”也就无从发生。把二者勾连在一起的,说到底还是当代的石油主题。
二
当(近)现代工业以石油(早先是煤)取代人力,以机器生产取代人的劳动,作为劳动力的身体的闲置过程与强化使用过程便同步开始了。这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近代奴隶制的产生与废除。有关近代奴隶制的悖论在于,使它出现和使它消失的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背景,工业革命在西方世界从开始到完成所需的时间构成了奴隶制的时间跨度:当工业革命起步于英伦时,它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在北美催生了奴隶制这种强化的劳动方式;当它终于推进并覆盖了北美大陆时,奴隶劳动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法律上的奴隶制废除后,修辞意义上的奴隶制,即强化的劳动方式继续存在于资本或技术的差异空间。在跨国公司凭借品牌的力量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生产订单的“第二次现代化输出”中,它历史地体现在这些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代工企业。透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之镜”,正是这些企业的原始价值生产支撑着全球范围的利润再分配,尤其是第一世界在金融服务业上的超额利润。因此,后工业时代的机器生产越是将中产阶级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三世界的直接生产者的地位就越是低下,以致在中国出现了不惜以跳楼摆脱劳动的血汗工厂,出现了“为了生活而失去生活”的民工生存法则,出现了我所谓的“劳动节悖论”。
“劳动节悖论”指的是,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真正的劳动者却只能以劳动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节日,并且因为不得休息而不能确认自己的劳动者身份,因为法定意义的劳动者正需要通过节日离岗的仪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