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复习法导考篇:点拨方法 ,沉稳应考 课件(共54张PPT).ppt

2018高考历史复习法导考篇:点拨方法 ,沉稳应考 课件(共54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高考历史复习法导考篇:点拨方法 ,沉稳应考 课件(共54张PPT)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均0.26) 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5分,只需归纳主张,不及轻重优劣)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8分,先总后分为上,注意分歧的背后含义) 失分原因:主张分康、严、民国,抄材料,无归纳。评价不正确。大量空白。命题要求太高,尤其是“评价”。 必考开放型材料问答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 3 把准开放意图 认清稳变因子 题目要求要读懂, 新知旧知两相融, 选论据史求全简, 语通意明见辨功。 材料作文41或42题四年湖北均分:抗战目录2.64(0分35854人)~生产力公式4.07~制度设想实践2.9~中外大事年表4.50 不变有二:信息多元,选择提取 以史证论,因论据史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13年以前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对应考纲能力要求--4论证和探讨问题 : 发现历史问题。 ? 论证历史问题。 ? 独立提出观点。--再认与论证 隐含辩证的、全面的分析要求,即求全 ※(2013·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3年“突变”为看图提取信息—— “求同、求异、找变化” ——是什么(事实),再加以说明——阐释、归因、索源——为什么(论证)、怎么样(启示) 发现与论证,即不求全 □2014年“突变”为教科书新旧子目对比 ※(2014年课标卷1.41)阅读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4年课标卷2.41)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 2015年“突变” ※课标卷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探讨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公式(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课标卷2.阅读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发现与论证 再认与论证 【赞同观点】 观点一: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 观点二:科学技术在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