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8届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5级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①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③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治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④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儒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⑤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
B. 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
C. 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
D. 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
B. 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
C. 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
D. 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 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C. 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
D. 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义 工
小城东南的十字路口新开办了一家“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市房山区2018届高三4月模拟(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
-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
- 北京市房山区2018届高三4月模拟(一模)理综试题.doc
-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科数学word.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政治期中学业水平调研试卷(解析版).doc
- 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8届初三数学中考复习 图形的旋转 专题训练 含答案.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doc
- 咸阳市2018年高考模拟考试(二)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原卷版).doc
-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考政治主要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doc
- 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案:3.1 自然资源的概况.doc
-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中学2018年4月中考思想品德月考试卷.doc
- 四川宜宾市高2018级二诊理科综合(缺化学和生物答案).doc
- 哲学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共60张PPT).ppt
- 四川省宜宾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原卷版).doc
- 四川省2018届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
-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8届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四川省宜宾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解析版).doc
最近下载
-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doc
- 排球大单元教学计划18课时.doc VIP
- 开学第一课(课件)七年级英语上册(人教版2024).pptx VIP
- 2024年GD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模拟试卷及答案-3应急监测.pdf VIP
- 鸿蒙HarmonyOS应用开发者高级认证练习题及答案01.docx
- 文献检索的方法以及技巧ppt课件.docx VIP
- 2024年某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模拟试卷及答案-3应急监测.pdf VIP
- 2025年乡镇农技站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员招聘面试题库附答案.doc VIP
- 锚杆长度检测课件.pptx VIP
- 2025年乡镇农技站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员招聘面试专项练习含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