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兼谈与汤用彤先生名教观点之异同.pdfVIP

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兼谈与汤用彤先生名教观点之异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兼谈与汤用彤先生名教观点之异同

· 65· 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 ——兼谈-9汤用彤先生名教观点之异同 郝 虹 内容提要:“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 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 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 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 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关键词:名教 名家 汉末 魏晋 “名教”一词,自它出现之后,就在许多史籍文献中被广泛使用,而一些著名学者也都对它有过解释, 这些使用和解释总体上有一种倾向,即将“名教”与“儒家”相等同。如袁宏《后汉纪》日:“夫君臣父子,名 教之本也。”①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谈道:“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 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人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 反,此两者不同,明白已甚。”②如果这一解释尚不明确,则该文在谈到“《世说新语·任诞类》阮仲容步兵 居道南条刘注引竹林七贤论云:‘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惟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时,陈先生释 之为:“所谓‘儒学’即遵行名教之意,所谓‘尚道’即崇尚自然之意……”(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 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选拔人才,使被选拔的人才 与所居职位相配合,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职。”“两汉经学的衰弱使过去定于一尊的儒家学说不能维持 以往的尊严,儒家所主张的名教之治亦因尚名之弊趋于破产。”③观袁宏及陈、唐二位先生之论,我们不 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简而言之,“名教”即“儒家”。但值得思考的是,儒家在两汉兴盛之至,而现存有关 两汉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却从未出现“名教”一词,换言之,两汉时期的人并未将“名教”作为“儒家”的代名 词。那么“名教”一词是如何出现的,它又是如何成为“儒家”的代名词? 现存史料中,“名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嵇康《释私论》中的“越名教而任自然”④,即曹魏时期,这正与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5CzS008)的阶段性成果。 ①本文中所引袁宏《后汉纪》,均采自《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03—204页。 ③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④(清)严可均校辑:《全三国文》卷50引嵇康《释私论》,中华书局,1958年,第1334页。 万方数据 · 66·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的兴盛时间相吻合,笔者以为,“名教”一词中的“名”与名家思想有关。此论断并非 笔者的孤明先发,汤用彤先生早有论述,但笔者所论与汤先生的观点有不同之处,兹就先述笔者的论证, 再述与汤先生观点的异同。 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名实相乖的社会现象,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 化,直接影响了汉代的选官制,即察举征辟制刺激了求名之风兴盛,从而引发了虚伪矫饰、名不副实现象 的发生;其二,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化,刺激了整个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从而引发了普遍的 道德虚伪、名不副实现象的发生。其三,汉代将儒家思想官方意识形态化,造成了法律儒家化的倾向,出 现了法制松驰,官员因缺乏严厉的奖惩措施而普遍渎职,使得位非其人,名不副实。①在这样一种情形 下,东汉末年兴起了对名实关系探讨的思潮。如王符在《潜夫论·考绩篇》中云:“是故有号者必称典,名 理者必效于实,则官无废职,位无非人。”②徐干认为“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 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日长,短形立而名之日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以贵者, 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③苟悦指出应“听言责事,举名察实”④。仲长统批评汉末士人追逐名 声之恶风:“天下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⑤汉代立法领域里,罪名与罪行不相应,引发 了司法黑暗、腐败和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