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演示教学.ppt
第七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概述;;太行山蟒河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保护区-藏羚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哈纳斯自然景观保护区——演绎欧陆生态图;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王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绿色的避暑胜地——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三峡濒危植物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移栽后长势喜人 ;三峡地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长势喜人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科技人员在长江上捕捞野生中华鲟,以便进行人工繁殖(摄于2006年3月20日)。;;7.生态影响:指外力(一般指“人”为作用)作用于生态系统,导致其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生态影响的特点:
累积性:量变到质变,例如草原退化-沙漠;
区域性:一地区发生的生态恶化会殃及其他广大地区,如沙尘暴;
高度相关性和综合性:与生态因子间的复杂联系密切相关。如河流上游修水库,水库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8.2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一、二、三级(见表7.1)。
(1)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7.1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2)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3)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要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4)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②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区划功能
规划是国家政策与法规分解到行业和地方所形成的具有法规约束力的文件,规划就是地方性法规。法规所确定的目标、指标和和区划的功能指标,就是环境影响评价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标准”。主要有: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及其详细规划的目标、指标和保护要求;
敏感保护目标的规划、区划及确定的生态功能与保护界域、要求,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城市规划区的环境功能区划及其保护目标与保护要求,如城市绿化率等;
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目标、指标与保护要求;
其他地方规划及其相应的生态规划与保护要求等。;;;;;9.2工程分析
①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主要工程措施、工艺、施工方法和运行特点)。
②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收集国内外类似工程资料,1级项目要对类似项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
③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困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
④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第二节 生态现状调查;;(3) 生态环境特别保护目标与敏感区现状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指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等;
生态脆弱与敏感区:指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承受能力低、轻微干扰就能引起剧烈变化的地区,或者说这类地区容易被破坏而又难以恢复。如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少地区等;
社会关注区。如人口密集区、文化教育区、学校、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等。;;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1)社会结构情况调查。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等;
(2)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
(3)移民问题的调查。如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等;
(4)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如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第三节 生态影响识别;二、影响对象识别
1.生态系统及其主导因子。如生态系统类型、特点、主要限制环境因子、生物群落群种等,考察这些主导因子受影响的可能性;
2.重要生境。如红树林与珊瑚礁、湿地与沼泽、天然海岸等;
3.主要自然资源。如水资源、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区)资源、特色资源等;
4.景观。包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参公管理企业编制.doc VIP
- 参公、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区别(修正版).docx VIP
- 22D701-3电缆桥架安装(26.9MB)(26.85MB)5ce2e72e69780631(1).pdf VIP
- 学堂在线 日语与日本文化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危险化学品企业工艺平稳性关键SOP、一般SOP示例.pdf VIP
-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第3版):热作用特种加工技术PPT教学课件.pptx
- 公、行政编制与事业5编制的区别(修正版).doc VIP
-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钢箱梁制造新工艺及关键技术.ppt VIP
- 社区矫正心理测试.docx VIP
- 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