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为龙.PPTVIP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为龙.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为龙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生态伦理观 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阻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录文献《论语》,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阐释。 1.1 “知天畏命”的生态伦理意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这里“天命”就是指自然(包括天地人)规律,那么“知天命”即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掌握就很不容易,能够了解、掌握它,当然就是一种君子的美德了,因此才会有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为什么我们说“天命”是指自然规律? 《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说—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用八个字“四时兴焉,百物生焉”揭示了天命,这也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 “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石。为什么要敬畏天命? 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条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不做过头事,不讲过头的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和平。《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侯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2 “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坏 孔子“乐山乐水”命题见诸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那么,如何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呢? (1)淡泊明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的心理自觉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第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见《论语·泰伯第八》)的同情心。 (3)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知识的能力和审美意识。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 1.3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第一》) “饭疏食饮水,曲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第七》)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何陋之有” 2.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耽,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经做过周王朝管理图书的史官。 据学者们研究,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其基本思想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鼻祖,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我们按照通行本《老子》从以下3个方面来阐述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2.1“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 《老子》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基础之上的。 《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 “天王恢恢”的生态整体观 《老子》第73章在讲到“天之道”时,提出一个生态哲学命题“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来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张“天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稀疏,却非常宏大,布局严密,没有缺失。正是这张“天网”使宇宙间的“四大”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系起宇宙大自然衍生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这张“天网”又是如何保持秩序井然的呢?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和“道生万物”两条准则,而“道法自然”这条准则正是使用自然性来解决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关系内在问题的最初尝试。 2.3“知常曰明”的生态保护观 《老子》第16章提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明。复明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4节制物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10章)”。 3 佛教的生态伦理观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进入中土并获得发展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西汉末年)。随后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并与中国的玄学合流,因此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