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docVIP

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_2018学年度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1.重点: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认识工业化在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2.重点: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探索和探索的失误。 难点:认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教材整理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解示意] “一五”计划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教材整理2 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严重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学思之窗”思考:(1)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提示】 当时人们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建设社会主义。(2)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提示】 ①这样的炼钢运动由于工艺水平低条件不具备钢的质量完全不合格。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破坏了环境和生态平衡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探索中的调整(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教材整理3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3.调整(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邓小平:1975年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探究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 料 解 读史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抓住关键信息“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分析“一五”计划的实施。史料二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二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史料应用】(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