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患儿护理ppt课件_精品.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贫血患儿护理ppt课件_精品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心状况检查?: 3.辅助检查: 健康史: 注意收集患儿的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有否长期乳类喂养,来及时添加辅食的情况或未注意添加富含铁质的辅食,导致铁的摄人不足;小婴儿贫血注意收集患儿母亲有否孕期贫血,有无早产、多胎、胎儿失血等先天储血不足;了解年长儿饮食习惯是否偏食;有无长期腹泻,急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铁吸收障碍;有无体重生长过快,造成铁相对不足等。 症状、体征 注意有无面色、皮肤苍白或苍黄,头发缺乏光泽。有无易疲乏,不爱活动,易烦躁。有无异食癖。年长儿注意有无易激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贫血严重者,注意检查有无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脏杂音等。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4潜在并发症:心衰 5 知识缺乏 【预期目标】 1.患儿的活动耐力逐步提高。 2.家长及年长患儿能叙述致病原因,并能主动配合治疗,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3.不发生感染。 第一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小儿造血特点: 1、分为胚胎期造血及生后造血。 (1)?? 胚胎期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卵黄囊): 胚胎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第10周时停止。 ②肝脏造血: 胚胎6-8W开始,5个月达高峰,6个月减退。 ③脾脏造血:胚胎8W开始,5个月停止。 ④骨髓造血: 胎儿期第5个月开始,生后2~5周后成为惟一的造血场所。 (2)生后造血: ①骨髓造血: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 婴幼儿全身骨骼均含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故造血的潜在代偿能力差。 5~7岁时长骨中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有潜在的造血功能。 ②骨髓外造血: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造血代偿潜力小,在发生贫血及感染需要增加造血时,小儿肝、脾及淋巴结恢复胎儿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周围血象出现幼稚红细胞或幼稚粒细胞,称之。 (二)、小儿血液特点: (1)出生时RBC:5~7×1012/L, Hb:150~220g/L; 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1012/L,血红蛋白降至110/L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2)WBC:出生时为15~20×109/L,婴儿期为10×109/L,8岁后接近成人。 WBC分类:2次交叉现象。(后图)? : 2 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 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生理性贫血。 2)失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性失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 3 形态分类 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 一 铁的代谢 1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2铁的来源 ◆ 食物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3 铁的吸收和运转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吸收途径:   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进入细胞的Fe2+氧化成   Fe3+ ;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黏膜细胞中;   另一部分与肠黏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