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着痛成长(如何面对评课)
带着痛成长
(摘自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我一直这样问自己:“我该以怎样的姿势站立在课堂上?”
我想,许多老师也会有这样的困惑。那么,困扰我们的究竟是什么?这教学的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我看来,现在的课堂有点像一位作家形容的“太古时代”——宇宙形成之前所处的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
各种课程改革的经验充斥在报纸上,电视中,网络里;各种培训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我们的日子;教师在接受学校家长考核的过程中,与学生、教师、家长、领导之间不断地发生“故事”……这一切让我们的苦恼比比皆是,每天就在这种琐碎的生活里疲惫不堪了。这么一来,课堂教学仿佛走进了死胡同。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适用于生活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师并值得每一个教师信服的答案呢?我想,不管你教什么学科,有个重要的前提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课堂终究是课堂,有的应该是“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这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应该外显于课堂的一些细节。怎样清晰明辨自己细节上的“革命”?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教得“小心翼翼”“精雕细刻”,记录的内容就会有理性精彩。如此,你的教学生活会跳出琐碎与无奈,拥有一种超越——用笔创造自己的教育生活。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你都在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就像透明的水,使你的心灵愈加澄澈,正如一潭积水中有一滴水落人,就会有无尽的波纹扩展开来一样,会泛起激情的涟漪——如此,你也许会无限感慨:这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啊。
一旦你有了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习惯,你就沉淀了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就拥有承受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就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和痛苦后的踏实……这“静悄悄的课堂革命”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教学干部。作为行走在自己的课堂以及倾听同行的课堂教学的我来说,每一天,用怎样的态度看待教师的课堂呢?让我先从自身的体会谈起:
自己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有人听课,心里特别希望别人能表扬一番而不是批评,尤其是公开课。如果教学主任或者教学校长击中我的要害,或者听课老师“指指戳戳”,我会好几天“沉浸”在不快之中,像得了一场病。
至今还记得8年前代表省参加全国教学比赛“练课”的情景。在长春解放大路小学的礼堂,我练讲二年级的《初冬》一课。课后,共计有11位专家进行点评。大家把这只麻雀解剖得体无完肤。我的教态,我的声调,我组织教学的能力,还有对教材挖掘的情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整整一个下午,在解放大路小学的小会议室中,我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接受“批评”。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我眼望窗外闪过的落日余晖中的一排排杨树:不争气的眼泪直在眼眶中打转。回到家里,倒床不起,一直折腾到半夜才昏沉沉睡去……
大赛的讲台上,我成功了。可手捧金灿灿的奖杯的成功时刻,内心真正幸福的却是对一次次被“扒皮”的回味。
最难忘的是1996年,学校领导从省城请来专家给我的教学进行“诊断”。我教《飞机遇险》,三课时,自己备课,一上午连着上,然后说课,下午由专家点评。可以想像,没有领导的指导,自己水平的有限,自然而然造成了教学深度的有限。而且专家这次来听课的任务就是给我开药方——自然要“找”出病来。于是,整整一个下午我都被痛苦地“折磨”着,只记得本子上记得满满的。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已经“病人膏肓”不可救药了。晚上,踏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去。那脚步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就这样,在自家的楼下,坐在台阶上仰望满天星斗发呆……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就是这样的历练或者说是“打击”,成就了我,让我把一切批判和奋斗视为平平常常的事情,开始能背得起教学的“十字架”也放得下。
特别是,读了叶澜教授强调的课堂观,使我更加振奋: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空间,关键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叶澜还形象地把评课过程称之为“捉虫”——捉教学思想上的问题之虫,捉教学实践上的问题之虫。虽然说我没有得到叶教授的“捉虫”,但我这颗苗苗茁壮成长,自己接受领导指导的过程不就是给我“捉虫”的过程吗?我不是叶??? 教授课题组的成员,但是,这几年,我不也是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捉虫”吗?——从小处着眼、大局设想,细节人手、整体把握,并把自己所写的听课随笔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考书啊。这也像叶澜老师践行的那样——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和教师一起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
现在,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反思随笔,并贴在“教育在线”的网站上,这些文章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但愿,我期望的正如叶老师说的那样,希望能真正触及到教师的教学灵魂,能切切实实帮助老师成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