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考 试 说 明考试样卷
四川省二○○六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考 试 说 明
(修订稿)
物 理
四川省教育厅制订
四川省二○○六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物理考试说明
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物理学业考试结果既是作为衡量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考试依据及范围
2006年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说明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为确定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进;有利于在高中招生中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学生,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1.根据《标准》的培养目标,从多方面考查学生,以促进初中物理课程多维培养目标的达成。
2.根据《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要求。根据《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考查内容和要求,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均有具体条目及表明要求程度的行为动词,命题时应严格遵守,严禁任意加深课程标准内容的难度。
3.注重试题素材的时代性,加强试题素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试题素材与生产、生活及学生认知特点的联系,恰当反映物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三、考试的方式
物理学业考试采用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纸笔考试采用闭卷考试。
物理学科可以单独组卷,也可以和化学或与化学、生物合卷考试,成为理化综合(理化合卷)或理化生合卷(理科综合)考试。
物理学科单科考试时,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满分90分。
参照七~九年级学科课时比例,理化综合考试中,物理学科所占分值比例不得低于55%;理科综合考试时,物理学科所占分值比例不得低于45%。
实验操作考试满分10分,采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场抽签的方式进行,考生根据抽到考签的要求,利用限定或可选择的仪器,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习惯。
四、纸笔考试试卷结构
优化试卷的结构,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功能。一方面,要从整卷的功能出发,合理规划各个题目的考查功能。另一方面,要根据各自题目在试卷中承担的功能来选定其所使用的题型。此外,任何试题都必须满足:语言简明易懂,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发挥真实水平;赋分、评分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题目陈述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应无科学性错误;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1.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占分比例约为30%。
第Ⅱ卷为填空题、探究与解答题(含图示、问答题、探究、计算题等),占分比例约为70%。
2.各部分考试内容大致分布
主题一 物质 约15%;
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约45%;
主题三 能量 约40%。
3.题型分布
选择题 占分比例约为30%;
填空题 占分比例约为25%;
探究与实验题(如图示、简答、探究、计算题等)占分比例约为45%。
4.试题难度分布
选择题难度以答对人数比率计算,其他题难度按平均答分率计算。
容易题:60%;中等难度题:30%;较难题:10%。
五、考试内容和目标
(一)考试目标层次界定
考试目标根据《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要求。对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层次: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体验性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经历,反应,领悟。各个层次界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这是基本要求,是其它几种知识技能的基础。它包含:①能记住主要的内容;②能列举有关的实例;③能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④能判别有关的概念、实例是否正确。所用的行为动词由低到高为:“了解”、“知道”、“记住”、“描述”、“说出”。
(2)认识:比“了解”层次要求高,比“理解”层次要求低。首先达到“了解”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与该知识点最近的知识或情景进行联想,或能解释最直接的有关现象。
(3)理解:比“了解”和“认识”层次要求都高。首先达到“了解”的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或情景进行联想,或能解释有关的现象,利用该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也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扩展。它包含:①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②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③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④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