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学案:第1部分 专题2 提分攻略5 鉴赏技巧品味语言艺术.doc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学案:第1部分 专题2 提分攻略5 鉴赏技巧品味语言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分学案:第1部分 专题2 提分攻略5 鉴赏技巧品味语言艺术

提分攻略5 鉴赏技巧,品味语言艺术 (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 [技法点拨] 常见设问 答题步骤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5.请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指出技巧或特色。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 第三步:分析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或语言特色在文中是怎样运用、表现的。 第四步:概括效果。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技巧(特色)+具体内容+作用(效果)。   常见表达技巧: [典例剖析] 1.(2017·全国卷Ⅲ)阅读《我们的裁缝店》(文本见“提分攻略4”的“典例剖析2”),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点明了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加以赏析。文本中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所以要结合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第二步:确认技巧,结合内容分析效果 “回过神来”“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小媳妇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一句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表达出裁缝们的善良;“‘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回过神来”“时常过来瞅一瞅”,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三只鸡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如“我们先受不了了”“‘滋—’地一家伙下去”,语言明快风趣。 2.(2017·全国卷Ⅱ)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本专题“提分攻略4”的“典例剖析1”),完成后面的题目。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点明了本文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分析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用“我”易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转换成“你”就可以适当拉开距离进行客观描写。 第二步:确认技巧,结合内容分析效果 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冷静的理性审视态度。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参考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对点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一根季节的牧鞭,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向春光深处。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季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到时你不要懊悔。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的诱惑。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我也担心若不前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