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三讲.ppt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三讲.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 (三)明代四大声腔 1、海盐腔:元代。剧本多文人创作,文静幽雅,不用弦管。 2、余姚腔:元末明初。 3、弋阳腔:元末。曲牌体。特点: 易与各地声腔、民间音乐结合; 糅进方言,高亢、热烈; 演唱保留了“唱”“和”渊源; 伴奏用打击乐,随腔烘托。 4、昆山腔 :元代。 (1)昆山腔的发展前期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 A、曲调细腻、婉转,清柔舒缓,“水磨腔” B、乐队配置,加琵琶、三弦、箫、月琴等。 梁辰鱼《浣纱记》——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 (2)昆山腔的发展后期 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其中,《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作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乾隆(1736~1795)中叶,昆曲过渡到折子戏盛行的阶段。 欣赏:昆曲唱段 《浣纱记·打围》[醉太平] 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看江上在望中,一团箫管香风送,千群旌旗祥云捧,苏台高处锦重重,管今宵宿上宫。 (3)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紫钗记》、《还魂记》 (《牡丹亭》) 、 《南柯记》、《邯郸记》。 《牡丹亭》内容简介:杜丽娘、柳梦梅。 《牡丹亭·题辞》:“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得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品欣赏: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唱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四)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产生 1、“花、雅”之争与“乱弹” “昆、弋”之争就是戏剧界雅俗之争的代表,到清代称为“花、雅”之争。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在全国形成了“新四大声腔”的局面——昆腔、高腔、皮黄腔、梆子腔。 2、梆子腔 又称西秦腔,乱弹、秦腔。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即板腔体。 多为徵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分花音、苦音二类。 以七声音阶为主,常用闪板,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代表剧种: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 知识链接:戏曲的两种音乐结构体式:“曲牌体”与“板腔体” “曲牌体”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代表剧种如昆曲等。 “板腔体”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戏曲的代表。 3、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的合称。如京剧、汉剧、粤剧、桂剧、滇剧等都属于皮黄腔声腔系统。 “皮”——西皮,脱胎于梆子(湖北襄阳腔) “黄”——二黄,源于江西宜黄,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 反西皮和反二黄 4、京剧 (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1790年,乾隆皇帝诏令四大徽班(春台、和春、三庆、四喜)进京。板腔体中最完善的戏曲腔调。 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成为第一代京剧泰斗,被称为“老生三杰”。 “新老生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板腔:曲调变化、速度变化 板式: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程式:导板—回龙—慢板—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垛板)—撤—散板(由慢—快—慢)。有程式,但不为程式化。 (2)承上启下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作品欣赏:京剧(谭派)唱腔 《战太平》花云唱段 思考与拓展:不同文化底蕴下的戏剧舞台艺术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舞台艺术也都有着天壤之别。它们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渊源。请根据你的了解,试对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艺术作一比较,看看它们在舞台表演、唱腔、伴奏等方面都有哪些不同?在表演的程式化方面,中国的京剧艺术有何独特之处?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文化精神? * * 清·沈蓉圃《同光十三绝图》 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头亡。我主爷洪福齐天降,刘伯温八卦也平常。早知道采石矶被贼抢,早就该差能将前来提防,将身儿来在大街上。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