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6年第3期
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6年第3期)
楚史书《梼杌》名源与
三星堆青铜人像性质考
王??晖
一、“梼杌”名源考
《孟子·离娄下》曾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在此说春秋战国时各国史书通名为“春秋”,但晋国楚国还有自己的特殊名称,晋称之为《乘》,楚称之为《梼杌》。楚国的史书为何称《梼杌》?古人有两种解释:(1)赵岐等学者认为是用来记述恶人恶行的史书。赵岐《孟子章句·离娄下》云:“梼杌者,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赵岐认为梼杌是“嚣凶之类”用来“记恶”,后来许多学者都沿袭了此说。(2)吴承志认为“梼杌”作为史书名称本为《梼柮春秋》,也就是《韩非子·备内》中的《桃左春秋》,省略而讹为“梼杌”;其本义是“断木”,引申为用于书写的木牒[1]。
我们认为,赵岐的说法是不对的,而吴承志的说法则有对有错。
先秦时期的“梼杌”有三个含义,一是楚国的史书名称,此见于上言《孟子·离娄下》。二是凶狠动物之名,此见于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2]。三是古史传说中与浑敦、穷奇、饕餮为凶人,后被流放到西方,居于西方的允姓先祖。[3]据《孟子·离娄下》所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各有自己的异名,晋国史书叫《乘》,楚国的史书叫《梼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但按照《墨子·明鬼下》所言其时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也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可见“春秋”实际上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书的通名[4]。如果按照赵岐所说,楚国史书《梼杌》是专门记载“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难道楚国史书只记述楚凶顽坏人而不记载其他的人与事吗?这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楚语上》申叔时说用“春秋”来教育当时的学子,其目的是“耸善而抑恶”,这应该是结合楚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的。这也说明楚国的史书也是有善有恶,不是全都是恶人恶行。不全是恶人恶行,怎么能用“梼杌”这样的“嚣凶之类”去作为“记恶之戒(诫)”呢?笔者以为,赵岐及后来附和的学者是望文生义:因为传说中“梼杌”是沿顺尧舜时代的恶人,便认为楚史书《梼杌》也就是专门记述恶人之书了。
吴承志《横阳札记》卷十中的说法有对有错。对的是,他把楚国史书“梼杌”是“梼柮”,本义是断木(这是依《说文》之说,详下),并认为《韩非子·备内》中的《桃左春秋》本应是《梼柮春秋》,梼、桃字通,“柮”借作“屈”,草书误写“屈”为“左”。这是对的。但他解释本为“断木”之义的“梼柮”何以成为楚国史书名称的原因时说,这是因用于书写,即使木牒,便具有史书之名了。这当中不当有二:一是吴氏的概念有偷换之嫌。“梼柮”是断木,如何就成了书写历史的“木牒”?二者缺乏必然的关系。二是春秋战国时多用竹简作为书写历史的工具,很少用木牍。现在在过去的楚国大地上出土的也多是竹简,木牍很少;而且特别是楚国地处南方,其地多竹,竹子作简用于书写远比把木头制成木牍要容易得多,舍弃常见、好用且容易削刮处理的竹简,而去用不易处治的木牒,显然不合情理。
?
附图1:三星堆遗址青铜器人头像(k2②:148)
笔者认为,楚国史书称“梼杌”或“梼柮”,是使用其本义“断木”的含义。
依据《说文》古字词书来看“梼杌”同“梼柮”,应是“断木”之义,也就是木未破析浑木之状。《说文》木部“梼”下云:“梼柮,断木也。从木,寿声。《春秋传》曰‘梼柮’。”《说文》木部“柮”下亦云:“梼柮也。”段玉裁注云:“今人谓木头为終柮,于古义未远也。”笔者认为“梼杌”或“梼柮”与“槨”、“梡”之义相近。《说文》木部云“槨,梡木未析也”;又云“梡,槨木薪也”。这就是说“梼杌”(梼柮)、“槨”、“梡”都是从树上截断而为劈开的浑木,亦即圆木。
那么,作为浑木或圆木的“梼杌”、“梼柮”与楚国的史书有什么关系呢?笔者是在数年前参观了三星堆青铜神像及其它巴蜀文化圈出土的玉人像后,受到了一些启发。
三星堆许多青铜神像头顶部是平的,底部或或做成钢笔形状,或做成圆桶状,或做成半圆状,我认为这些形状的青铜人头像就是为了要套在一个圆木形的柱子上。有的半圆状头像的两边耳朵上或头顶部还有小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头像用的。也就是说,这些头像为了是要套在木柱上而制作的。特别是汉代汉白玉做成的大半身人像在四川省博物馆里第二陈列室中,其典型特征是头像顶部像用刀子削去了一样,有的头顶部还凹陷下去,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有惊人的相似。以至于有的学者参观了后,感叹地说:“这就好像又回到了三星堆博物馆中!”
?
附图2:三星堆青铜头像(k2②:33)
?
附图3:三星堆青铜头像(k1:5)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是早期蜀人的人像是用木头做成的,可能就是用一块圆木做成的。后来虽然用青铜做成人头像,但因是要套在木柱上,所以许多青铜人头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