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的地震(尤其特大地展)震中分布上也可以看出地震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如闽粤沿海及台湾一带,恰好位于太平洋西岸,它们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范畴:燕山地区局于中生代褶皱带,是华北最活跃的地带,晋、陕、豫交界地带,也是有名的汾渭地堑通过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陕晋豫大地震(1556年)就发生在这里; 甘肃及宁夏一带处于祁连山脉,地形对北明显,其间存在着大断裂.也是历来的地震活动区:西部及西南部高山地带,如天山、昆仑山、横断山一带,近代断裂上升活动十分强烈,喜马拉雅山是最年轻的山脉,这些地区都是新构造运动特别活跃的地带,经常有地震发生。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②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分布规律。 ③地震常发生在断裂带应力集中的特定部位。a.活动性断裂带的转折突出部位 b.活动性断裂带的端点部位; c.不同方向活动性断裂带的交叉复合部位;d.活动性断裂的锁闭段; e.断面不平滑的活动断裂及犬牙交错的活动断裂带。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④绝大多数强震往往发生于活动性深大断裂带和断陷盆地边缘地带,而断块内部基本上没有强震分布。 如南北向地震带自云南东部往北,经四川西部至陇东,越过秦岭西至六盘山、贺兰山一系列活动断裂带。 四川台块、鄂尔多斯台块、塔里木台块和准葛尔台块等稳定断块无强震活动,围绕这些断块的深大断裂带强震频发。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⑤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地震活动周期为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2.4地震效应2.4.1地震灾害效应 1、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2、地表变形 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与地倾斜。 2.4.1 3、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1970年秘鲁发生的地震,在那次事件中,有7万多人丧生,其中2万人死于巨大的崩塌。 1960年的阿拉斯加地震触发了数干次的滑坡和崩塌,其中部分严重摧毁了安克雷奇。 地震灾害效应 4、砂土液化 饱水砂土因地震而受到强烈震动,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而丧失强度、地基失效的现象。 5、核设施泄漏 地震灾害效应 6、火灾 由地震造成的火灾可造成危害、甚至是巨大的破坏作用。输电电线的崩断和煤气管道破裂均会导致难以控制的火灾,因救火设备可能会遭到损坏,必备的输水管道也可能会破裂。接近火场的行动常因道路的阻塞和毁坏而受到阻碍,发生于日本和美国的地震均伴随有严重的火灾。1970年旧金山地震曾屡次涉及到“旧金山大火”。事实上,损失的80%均为破坏城市达数天之久的大火所造成。1923年在日本的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14万3千人,其中40%的死难者是葬身于火海,大火吞没了人们为脱离危险而聚集的开阔地。 地震灾害效应 7、水灾 8、人体健康影响 A.地震前后某些化学元素逸出或含量变化影响人体机能; B.与地震有关的电磁扰动对人体的影响; C.地震现象影响,如地光、辐射、病菌传播、地震对人的心理影响等。 9、其他 如井水干枯、水质恶化、泉水断流、矿井用水量暴增等。 地震灾害效应 2.4.2地震效应的影响因素 1、震中距 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2、岩土类型和性质3、发震断层 4、地形地貌 5、地下水 6、建筑物结构和质地 钢结构和低矮轻质建筑物受破坏最小。 2.5 地震的预测 预报依据主要:地震的预兆形式和发生频率、地球物理异常(重力场、电磁场、地温场、地震波穿过岩石时速率的变化、沿活动断层的地震空隙,地球电阻率、地应力的变化) ,地球化学异常(氢气、氡气等),地下水中溶解的放射性气体(氧)数量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动物异常行为等。 地震位置与震级的长期预报(10万年到100年),中期预报(数天至数月)和短期预报(数天至数小时)。 日本利用微震频率,反复的水平面测量及磁观察等资料,作了首次偿试,取得了部分成功。他们发现,在其研究区内的震前数日内.常伴随有微震群发生。而地面倾斜与地震活动强烈相关。有些约5级的地震发生前不久,地面具不规则的倾斜和不规则的磁性变化。 地震的预测 地震灾害的“围空性”:在过去曾发生过地震的地区之间,常存在后期相对宁静的无震区(围空区)。 又是今后相继出现地震的地区(填空性)。 “免疫性”:一次大地震后,该地段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发生类似强度的地震,以及一断裂系上发生地震,相邻的平行断裂系将长期无大震发生。 地震的预测 中国的科学家在1975年对一主要地震作了首次成功的预报。1975年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