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9元明清诗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诗文 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 元代诗人鄙弃宋诗而专学唐诗的风气对明代诗歌有很大的影响;元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下启明代文风。 “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明史?文苑传》说李、何“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翁然宗之”。然而,李梦阳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创新。尤其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更趋偏激,导致刻意古节、泥古不化的流弊,甚至走上抄袭剽剥的道路,反而扼杀诗歌创作的生机。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民间生活的显现 李梦阳晚年有所悔悟,在《诗集自序》里,承认“真诗乃在民间”,而自己的诗是情寡词工,并非真诗。 吴中四才子: 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其中徐祯卿于弘治末进士及第后,在北京加入李、何为首的文学群体,成为“前七子”之一。 吴中这一文学群体在弘治初形成时,与李、何在北方崛起的时间相近,两方起初并无联系。他们的基本方向——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极其一致,正表明当时社会思潮出现了一种整体性的骚动。 徐祯卿加盟李、何的群体,恰好体现了南北文学潮流汇合的趋势。 戏曲方面,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文人曲家,有王九思、康海、杨慎、徐霖、郑若庸、陆采等,他们写杂剧,写传奇。文人选择通俗文学样式,作为写作的一种新的文体,整体上呈现一种文化下移的趋向。 小说方面,在这一阶段有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 戏曲和小说的流行,从反面加剧了正统文学的裂变。 二、风云变幻:多音齐鸣的文学(1530-1678) 明世宗嘉靖九年——清康熙十七年 “多音齐鸣”,整体上看有两大思潮: 师古崇雅,学习古人、崇尚雅正的文学风貌,从台阁到七子,整体上是这种风格; 师心尚俗,不是师法古人,是师法自己,“独抒性灵”且尚俗,让老百姓能够接受。 这两大思潮,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对抗和融合的状态。 1、师古崇雅思潮的鼎盛期(1530-1570)嘉靖九年至隆庆四年 1)唐宋派(重点在古文的写作) 2)后七子(包括诗和文)。 唐宋派: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1)针对“文必秦汉”的提法,充分肯定唐宋古文尤其是宋代散文,确定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历史地位。 2)针对前七子的拟古之风,要求作文直抒胸臆,写出作家的真实情感。 3)针对前七子为文古奥深涩之病,提倡本色、简易、朴实的文风。 归有光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 “自明季以来,学者知由韩、柳、欧、苏沿洄以溯秦、汉者,有光实有力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他文人更显得宽泛。 其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如《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 后七子: 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特别是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对于“后七子”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在“后七子”那里显得更加突出。虽然他们也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如王世贞说过“有真我而后有真诗”(《邹黄鹤鹪鹩集序》),李攀龙要求“拟议成变,日新富有”(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但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的创新,造成严重的束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七子也很快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戏曲方面,文词派一统天下。李开先、梁辰鱼、张凤翼等曲家的创作,无不为文词派戏曲推波助澜。文词派和七子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都提倡才情。 小说方面,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新创作的小说。不仅有旧著新刊,还有新的创作,由下层文人来参与。 “熊大木现象”:书坊主人熊大木写(或组织人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