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锺灵毓秀孕诗人----诗人传略.PDFVIP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锺灵毓秀孕诗人----诗人传略.PDF

第三章 鍾靈毓秀孕詩人詩人傳略 本章將清代宜蘭詩人依其籍貫分作兩大類型分節加以討論之。本地詩人所指 為當時籍貫為「噶瑪蘭」者;外地詩人則根據其來宜蘭之目的加以分類論之。在 此章中希望從詩人的傳略中,了解詩人的背景,更能了解其文學創作的背景,為 清代宜蘭詩的興起背景作一梳理和論述,也為下文的文學氛圍做一處理和開展。 本地詩人擇選標準只要其為噶瑪蘭人,未免遺漏,故其詩皆納入討論,但其 中如陳望曾(省三),雖列名為噶瑪蘭進士,但其於年幼即離開噶瑪蘭至臺南府 城,後所為詩也和噶瑪蘭無關,故捨而不論。反之,楊士芳今雖只留制舉詩作, 但其和噶瑪蘭的文風發展息息相關,還是列為討論之列。 外地詩人中,如姚瑩、秋曰覲、翟淦皆曾為噶瑪蘭通判;王衢曾署頭圍縣丞, 都有詩作,但今所留詩作和噶瑪蘭地區無關,故也割愛。論述詩人生平時會偏重 詩人和噶瑪蘭的關係,其餘生平事蹟則以年表表現之。 第一節 本地詩人 壹、宦遊秦隴到邊疆李望洋 一、李望洋生平 李望洋(1829--1901),乳名水溢,字子觀,號靜齋;又號河州,族出隴西。, 故修《隴西李公族譜》,撰有〈台北宜蘭始祖振庚公譜引〉和〈李河洲自敘家言〉 1 。 李望洋生於清宣宗道光己丑九年(1829)9月24日,生於福建臺灣府噶瑪蘭 廳頭圍保頂埔庄(今宜蘭縣頭城鎮頂埔里)。李望洋8歲從祖母鄭氏讀書,時家 道頗佳。至12歲(1840),祖母鄭氏卒,其父遵祖父之命,與兄弟分家,各房承 其遺業,衣食尚足。不幸田地遭水沖沙壓,不能耕種,以致負債累累,貧無以立 錐。李望洋也快到廢學為人放牛的地步。16歲負笈堂叔景芳家,從朱品三先生 受業。當時最得朱品三先生賞識,每年元旦後,朱品三先生必親自到李家,力勸 天聽公(李望洋之父)曰:「汝斷不可使是子廢學,吾不計束脩,總要是子來學, 則吾心慰。」李望洋感其意,事之如父,且倍加篤志力學。 17歲娶原配徐氏,隔年原配徐氏卒。19歲(1847)朱先生卒,李望洋雖不 能盡心喪禮,也不敢稍遺餘力。20歲設館訓蒙,以養雙親。白天認真授課,晚 上則溫習舊業,每至三更五鼓,膏火不繼,則焚香照字閱讀,不敢告訴家人。(有 1 今合輯為《隴西李公族譜》,宜蘭縣史館存有影印本。 2 詩云:「記得少年窗下事,焚香照讀不言貧」)凡有所作,一定請俞昭文先生指 正。這樣努力了5、6年,26歲(清文宗咸豐4年,1854)以院試考取淡水廳學 為附生,更發憤學習舉業。27歲秋,應鄉試內渡,船至海上,忽遇海盜搶劫, 兩手腕受傷,歸程又遇颶風,海浪濤天,船幾乎要沉沒,幸化險為夷,安抵家門。 (有詩云:「自問生前未了因,颶災盜賊死仍頻;彼蒼何意偏留我,又到罏中鍊 3 鐵身。」)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李望洋於31歲應己未恩科並補行戊午正科鄉試,中 式周慶豐榜第七十二名舉人。35、38歲先生母簡氏、父天聽公相繼而亡,先生 守制讀禮,其間和友人楊士芳(同治7年進士,1868)、李鏡如、黃佩鏘、陳摶 九等請噶瑪蘭廳自淡水廳分學。41歲(清穆宗同治8年,1869)在李望洋、楊士 芳的倡議下,噶瑪蘭廳文廟終於開工興建。又倡議捐修仰山書院及建五夫子祠, 嘗自謂:「一切份內事,無不竭力為之。」。同治10年(1871),43歲,該年適逢 會試之期,赴京會試,考取大挑一等,籤分甘肅以知縣試用,隨即赴部領照回家, 告祖祭墓。 從此李望洋展開其宦遊中國西北的時期。李望洋於清同治11年(1872)正 月26日自宜蘭起程,赴甘肅任職,至清光緒11年(1885)4月返抵家門,在外 遊宦共13年。歷任蘭州府渭源、安化二縣知縣,及河州、狄道州。自說得左宗 棠格外栽培,任內對於請免徵協餉,借給籽糧,減折丁錢,更正倉用斛斗,各種 德政,民咸感其德,渭源士庶合獻萬人衣,李望洋賦詩為答:「渭北家家選百錢, 裁成一品獻青天。羞看白髮添新歲,竊喜烏紗戴老年。兩袖清風吹鶴氅,滿衣姓 4 字落雲煙。歡呼父母堂中坐,長短隨身試一穿。」 光緒2年(1876),李望洋人雖在西北,仍心繫故鄉,與楊士芳、黃鏘等倡 修文廟大成殿、東西二廡及崇聖祠。 5 光緒年(1879)4 月,李望洋遭惡意中傷解河州知州職,旁觀者多為他抱 不平,他也曾在詩作中屢言「宦海多風波」而萌生退隱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