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docVIP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 80 第13卷2期 1997年3月技迪极75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 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 俞连根徐霜芝 {折江省气象局杭州310002) 4 摘要 惫环境,海平面的变化,气象灾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国民经诡各部门部将产生影响. …磁媲 1前言 大气中COz及其它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国民经 济各领域的可能影响,已引起众多领域科学家及各国政府的严重关注,并联合采取行动进行科 学评价及对策的研究... 1990年10月2913至11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是一个部长级 官员和科学家组成的高级会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uNEscO)及它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世界粮农组织(FAO)以及国际科联 (ICSU)联合发起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 三个工作报告:①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价;②气象变化的可能影响的评价;③应付 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战略.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规定到200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应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6年7月8 日,159个公约缔约方召开第二次大会,会议敦促缔约方政府采取具体行动,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量,以防止全球地面平均气温进一步上升,并呼吁各缔约方遵守公约的有关规定.会议主 席奇穆滕古文德在开幕式上强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存.人类话动又使气候发生改变. 如果大家想避免自然损失,就得行动起来.这些都说明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已开始重视 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我国对此也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在1986年5月召开的专家会议指出,尽管对未来气候 的预测存在银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是全球性变暖的趋势是肯定的.1987年2月在北京成 立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以协调组织科学家积极参加世界气候研究,并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气 收稿日期:1996—12l0 76科撞通报13卷 候蓝皮书,于1990年底出版.国际科联(ICSU)在1985年提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后,我国于1988年5月憾立了相应IGBE中国委员会,以代表我国参u由日IGBP的有关 活动.在八五规划期间,我国国家科委组织的科技攀登计划的3O个项目中,有关气候和环境 变化就有两项.在九五期间,将有更多的有关这类项且得到立项.如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 统的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荤中之重科技项目. 关于气候变暖及对生态环境及灾害频发的可能影响问题的研究,已是众多领域科学家面 临的紧迫课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战略目标的实现. 2大气中温室气体及变化 地球大气中,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NO,CH,O.和氟氯化碳类气体,详见表 表1太气中曲主要温室气体 注:每种气体捧艘lkg.相对CO2的潜在增暖作用 根据冰芯资料推算,在工业化以前,CO含量约为2704-10ppm,1900年约为300ppm.美 国夏威夷的MananaLoa站从1958年开始观测CO含量,1959年的实测值为315.7ppm,到 19g0年约为353ppm31年间增加了37.3ppm,平均年增长量约为1.2ppm.而增长最快的 1975~t985年,每年增加约1,44ppm.大气中CO含量剧增+主要是工业化以来煤和石油等矿 物燃料燃烧后排入大气,还有由于毁林和生物体燃烧等生物源造成的CO排敢,其年总排放 量约为73.5亿吨碳量.目前,世界上矿物燃料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O最多的前三个国家顺 序为美国,前苏联和中国. 甲烷(CH4)主要由水稻田,反刍动物,诏泽地和生物体燃烧而排入大气.1950年为1.25 ppm,1987年为1.68ppm,年增长率为1.1.按目前排放情况,从1980年到2030年.因CH 增加,估计引起垒球增温0.2~O.3C. 一 氧化二氮(N.O),主要来自水和土壤中微生物过程以及氮肥的旖放.工业化以前大气中 NO含量约为280ppb,1980年为301ppb,1987年增加到315ppb.年增长率为0.2~O.3%. 按目前排放情况,由1980年的301ppb到2030年约为35o~450ppb+导致全球增温效应约 0.O7~0.2C. 氟氯烃化合物(CFe)是人工合成化合物.最主要的有CFC和CFC即氟里昂.是制冷 2期奇连根等.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77 工业,喷雾剂和发泡剂中的主要原料,本世纪3O年代以后才有的工业制品.除了增温效应外, 更严重的是对平流层大气臭氧层的破坏,8O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已下降了3~5,南极 形成臭氧极小区(即臭氧洞).臭氧量减少1,会使到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