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跋涉他乡-苏州大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为何跋涉他乡-苏州大学

我们为何跋涉他乡? ——关于当代中国青年海外求学的思考 (苏州大学归国学者联谊会系列讲座之一) 王腊宝(外国语学院) 引言 “留学生”一词本不是中国的原创。中国早期的留学,称为游学。虽然孔子时期就游而学之,但周游列国的范围不过方圆300公里,连真正的国门都没迈出半步。在清末,在很多政府官文中,多以“游学生”指代,也有称“游洋生”、“游历生”的。 “留学生”一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远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能过长,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始,同时派来了“留学生”和“还学生”。“还学生”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留学生”是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Oversea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我是上个世纪末留学国外的,留学国家是澳大利亚,四年多的留学生活给自己留下了许多回忆和感慨。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讲讲留学的话题,我感到非常高兴。 一、海外留学容闳、黄胜、黄宽 1846年冬,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广东学生容闳、黄胜、黄宽3 人前往美国留学,开中国近代留美教育,以及近代所有留学教育之先河。容闳等人抵美后,被送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48年秋,黄胜因病回国。次年,布朗先生提供的两年学习经费期满,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则得到美国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资助,考取耶鲁大学,经过4年寒窗苦读,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大学者。”1855年,容闳抱着“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的志愿,回到祖国,拟定了招收少年儿童赴美留学的计划。留美幼童詹天佑、欧阳赓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留美幼童由上海启程,往美国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幼童留美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时代。它揭开了中国官派留学教育的序幕,自1872年至1881年,百余名幼童中在美国时间最长的9年,最短的仅6年。当他们撤回时,只有詹天佑、欧阳赓2人大学毕业,其余60余人尚在大专院校就读,另一些人还是中小学生。赴日留学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究其原因,正如张之洞当年所列举的:第一,路近,容易前往;第二,费省,可以多派;第三,文字相近,容易通晓;第四,情势、风俗相似,便于仿行;第五,西学繁琐,凡其中不切要者,日本人已经删节而酌改。至1906年,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后,留日热开始降温。时人乃戏称留学欧美为“镀金”,留学日本为“镀银”,并有“西洋一等,东洋二等,国内三等”之说。留日学生学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学政法、军事的极多,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如黄兴、章太炎、鲁迅等。“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三次共招183人。第一批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第二批有大名鼎鼎的胡适(第55名),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当时的英文作文题目为:“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 勤工俭学 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渐形成了高潮(1912年春,吴稚晖、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都是这些学生当中的一员,都在这场留学运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2000多人。留美公费生和庚款留英1928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和庚款留英生。到抗日战争前,政府派出留学的人数达到顶峰,1937年开始锐减,直到抗战胜利恢复。公费东欧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于少数几个西方国家,而是分布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公费,由国家统一派遣。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留学教育陷于停滞。1977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留学工作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