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登飞来峰》 (共16张PPT).ppt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登飞来峰》 (共16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登飞来峰》 (共16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激趣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王安石 资料助读 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资料助读 关于作品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上的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上的塔时的感想。 资料助读 关于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两人读,并正音) 整体感知 (3)我们一起当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要点:人、峰、塔、云、日等。) (5)再现古诗画面。 它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理解内容 1.解读1、2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夸张)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赏析内容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理解内容 2.解读第三、第四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第三、第四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整体理解诗意。 赏析内容 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感悟哲理 1.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