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头条PK艾瑞:数据机构和企业为何总在撕
论文类别:计算机?-?网络营销上传时间:2016/2/5?15:15:00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临近年底科技新闻已经少了许多,全中国都在陆续放假,事情少了,所以能看到的话题几乎都是围绕春节红包的。
今天还是迎来了羊年最后一次撕逼:今日头条和艾瑞。
今日头条指责艾瑞的一则报告严重不符合事实,并与艾瑞终止一切合作。在这份报告中,今日头条日活跃用户(DAU)这一考量移动App最关键的指标不到腾讯新闻二分之一,低于凤凰网旗下的兴趣类客户端一点资讯,为967.99万。而在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等机构的数据中,今日头条DAU超过3千万。正是因为这一巨大的出入让今日头条高管震怒,并公开投诉艾瑞、宣布与之终止合作,有意思的是,去年今日头条还拿到了艾瑞颁发的一个奖项…
在数据这件事情上,中国的数据机构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一直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一份报告出炉,某项指标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排序明确之后,企业要么会质疑数据机构统计数据的方法、结果或者动机,要么质疑竞争对手与数据机构『合作』进而导致数据不公平。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UC浏览器和QQ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之争』,俞永福某次看到数据之后同样表示震怒,拍桌子指责某数据机构和腾讯,并找一堆媒体去澄清自己才是移动浏览器老大…这两家关于谁是移动浏览器『老大』的争夺,持续了两三年,现在倒还好,大家都不屑于去争了。
类似的争议还发生在搜索、电商、地图、视频、音乐、输入法、应用分发、外卖、电影票、机票诸多业务之中…如果一个领域没有数据之争,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行业太小了,数据机构报告都不屑于出;二是这个行业差距太大了,你看过谁去跟微信或手Q争社交老大吗?
不过,行业差距大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数据之争,君不见搜索引擎领域,百度、搜狗和360的市场份额总是有『几本账』吗?尽管百度是老大,但大家对自己的市场份额是否绝对垄断,与老二、老三的差距,还是非常care的。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这么在乎数据呢?运动员需要裁判。
数据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会???响到公司融资、股价,会影响到广告主投放决策…就是说,数据事关利益。但一个公司,哪怕是大公司,自己站出来说有多少数据,总会有人来质疑你:每一次阿里巴巴双十一结束后的数据总会有人说里面有多少是刷的,小米每一次公布手机销量之后都会有人说里面有多少水分……这就需要『第三方中立、权威、专业』机构来证言了,所以就诞生了『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这个商业模式。
为什么数据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纠纷一直不停歇呢?原因主要在这里:
第一,数据机构的结果如何得来的本身不够透明。
说某家公司市场份额这么多,使用时长这么多,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如果是抽样调查,样本选择是否科学;如果是自动化工具,覆盖用户是否足够大,原始数据和数据统计过程是否有漏洞…这些都是企业可能会质疑的点,所以数据源来自哪里,如何统计的,方法论,都要足够透明,经得起第四方、第五方的检验才有说服力。
第二,机构要数据与企业商业机密之间的矛盾。
第三方机构如果想要基于原始数据而不是抽样调研去做报告,就必须想办法拿到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在企业或者少数平台手里,例如Android系统、友盟开发者平台,这些平台也在基于数据做报告或者不做报告,不大可能分享给第三方机构。现在数据机构为了做报告也开发了接口,但企业不一定愿意接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统计更难了,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孤岛效应』,App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自己最清楚数据情况。如果涉及到交易额之类的机密数据就更难公开了。现在数据机构希望与企业合作去拿到数据,但企业因为自身考量又不一定开放数据出来,这就是矛盾。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一个男人被『某机构』发布报告说你性能力不如另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又不大可能或者不愿意证明给大家看,所以最后就只能嘴巴扯皮了……
第三,假如数据开放出来,又有一个『刷数据』问题。
在微信公众账号没有开放『阅读数』的时候,是没有『刷阅读数』这门生意的,现在有了。同样,App?Store上有庞大的刷榜生意。如果榜单和数据会影响利益,就会有人去给数据注水。所以就算某数据机构拿到了各个应用的全量数据,这些数据究竟有没有水分,企业究竟有没有给自己的数据注水,又是一个大家要扯皮的事情,而这一点,企业是永远无法自证清白的。
第四、不同机构数据指标口径严重不统一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发生了许多大公司合并案例,并且经常出现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市场份额加起来大于100%甚至200%的情况…这是因为之前两家公司可能找了不同的数据机构做报告,并且,这些报告采取了不同口径:有的统计的是渗透率,有的是用户市场份额,有的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案例分析与启示.pptx VIP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应急管理部13号令)培训.pptx VIP
- 应收账款账期到期提醒台账模板.xls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培训解读课件.pptx VIP
- 02《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回目自测(21-40回)(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docx VIP
- 防护棚安全通道搭设施工方案1.docx VIP
- 街区市集规划案.pptx VIP
- 污水零直排运维台账.docx VIP
- 2025年重庆市永川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pdf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