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专健康科技素养教育中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之理论与实证研究.PDFVIP

在大专健康科技素养教育中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之理论与实证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大专健康科技素养教育中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之理论与实证研究

人文與管理學院96 學年度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 96.11.23 國科會論文名稱: 在大專健康科技素養教育中開發學生創新能力之理論與實證研究(1/2)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students on technology literacy education in health related universities)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4-2516-S-242-004 執行期間:94 年8月 1日至 95 年7月 31日 計畫主持人:鄭金謀 共同主持人:方榮爵 計畫參與人員:曾貴祺、楊宗憲、黃世驊、黃永佳 33 人文與管理學院96 學年度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 96.11.23 壹、摘要 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發展之主軸在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固然帶來人類物質文明、延長 壽命及精緻的生活品質,但對健康的衝擊甚大。於是健康科技素養教育趁勢而興,為培育 學生創新能力,對科技有正確認知和使用行為。當前大專面臨科技研發競爭,若能開發並 衡量學生創新能力的指標和量表,則可提升學校競爭 力。本文旨在建構健康科技素養教育 中有關創新能力的理論, 透過文獻分析,發現社會認知理論、科技接受模式、創新擴散理 論是可應用的理論。再諮詢專家學者,發展 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 素養量表,以抽樣調查 了解學生健康科技創新 素養現況。建立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素養結構模式堪稱適配良好 。 關鍵詞:健康科技 素養 創新能力 指標 社會認知論 科技接受模式 創新擴散論 貳、研究目的 1.建構健康科技素養教育之創新能力指標及理論。 2.擬定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素養量表 。 3.測試 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素養之現況。 4建立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素養結構模式,以為進行健康科技教學開發學生創新能 力之參考。 參、研究之重要性 1.建立大專健康科技素養教育中創新能力 (innovative capability)之理論及衡量創新能力 的指標乃 為當務之急 。 2.開發 學生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對提升大學競爭力 乃不可或缺 。 3.編製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 素養量表 ,以了解大專學生對健康科技素養之創新傾 向 ,可搭起產學界合作的橋樑 。 肆、研究方法 為達成本年度研究之目的,所採取之方法如下述 。 一、以內容分析 法進行文獻探討與理論建構 。 二、以訪談法,擬訪談大綱諮詢專家學者,建立量表內容之專家效度。再以Delphi專家 意見調查法, 經過16位專家代表進行2-3次評估指標 ,整合各專家決策意見後達成共識型 態。 以建立正式的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 素養之指標 。 三、利用抽樣調查法了解大專學生健康科技創新素養現況 。 伍、 本年度開發健康科技素養教育之創新能力 參酌的理論 本研究參考如下之理論模式 ,用來解釋健康科技之創新傾向。 一、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其意涵如圖所示1 。 覺知有用性 使用態度 行為意圖 使用行為 覺知易用性 圖 1 科技接受模式 示意圖 34 人文與管理學院96 學年度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 96.11.23 (資料來源:Kukafka, Johnson, Linfante, Allegrante, 2003, p.220) 二、創新擴散理論 (Innovative Diffusion Theory, IDT) 有關創新擴散理論強調國家研究發展創新的擴散,著重管理和生命週期(life cycle) (Wonglimpiyaratat, Yuberk, 2005) 。IDT應用在護理臨床教育上,強調擴散的要素是創新特性 (innovation cha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