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 通论:训诂 通论:训诂 一、训诂释义 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 “训”“诂”原本是两个词。 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通论:训诂 诂,《说文》:训故言也。 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 “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所言: 通论:训诂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 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 通论:训诂 一般而言,用语言解释语言包含三个方面: 1、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 2、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3、用通语解释方言 此外,黄侃先生这段话还告诉我们:训诂不等于训诂学。作为一门学问的训诂学,不仅要做古人所做的训诂工作,还要论其原理、方法,科学考察语言体系。 通论:训诂 二、训诂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训诂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那么,这种解释工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接下来我们要谈谈训诂的方法,也就是探求词语意义的方法。大致而言有四种: 通论:训诂 形训——以形索义 声训——因声求义 义训——直陈语义 观境为训——据境说义 通论:训诂 (一)形训 所谓形训,就是指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求字义。我们知道,汉字是表义文字,汉字的这种特点,使从字形来推求、证明词义成为可能。 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华梵上》:“梵人长于音,所得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见入。” ? 古人很早就开始运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义。例如: 通论:形训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韩非子) 两汉以降,训诂之学兴盛。《说文》可以说是一部运用形训解释词义的专著。例如: 珏 二玉相合为一珏。 通论:形训 集 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 兼 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通论:形训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形训。 1、形训的原理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造字据义构形与考字因形求义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通论:训诂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诗·豳风·七月》) 毛传:向,北出牖也。 ? 通论:训诂 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通论:训诂 北向迎燕。(战国策) 明利害之向。(国语) 何故欲向汉?(史记) 通论:训诂 2、形训与本义 形训的作用是探求本义,也只适用于探求本义。探求引申义要借助本义,但不能与字形直接挂钩。 元 《说文》:元,始也。从一,兀声。 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 狄人归其元。(左传) 通论:训诂 许慎误将引申义与字形挂钩。 通论:训诂 通论:训诂 通论:训诂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生民》) 毛传:身,重也。? 郑笺:重,谓怀孕也。重,直勇反,又直龙反。《广雅》云:身重有娠也。 通论:训诂 3、形训与本字 本字是相对于借字(假借、通假)而言的。借字形义分离,只有本字才能反映出本义。这时必须以声音为线索找出本字,才能贯彻形义统一的原则,得出正确解释。 《吕氏春秋》: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 《说文》:諯,教也,一曰相让。 本字: 黃黑色也。从黃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