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1节.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韵书正是在集中整理反切的基础上编成的,反切的“大行”,是韵书“锋出”的条件。随后四声的发现,《音辞篇》这类音韵理论著作的发表,也为韵书的完善成熟提供了武器。 现在所知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部书早已失传,关于它,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只是唐·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这一点含糊的介绍。 稍晚于《声类》的是晋·吕静的《韵集》。这本书也已不传。此外,当时陆续出现的比较重要的韵书还有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这些韵书也都不存在了。从当时人们的评论来看,这些韵书大都还比较粗疏,夹杂着很多方音,不足以成为读经作文的典范。颜之推说他们“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他批评李季节“时有错失”、阳休之“殊为疏野”。 守温三十字母:《守温韵学残卷》《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和尚。敦煌石窟曾经发现一个署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韵学写本残卷。据此推知,守温可能是后汉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县)居民。守温韵学残卷载有30字母。 标目和总数跟敦煌唐写本《归三十字母例》一致:不芳並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后来有人调整 30 字母的排列顺序,增加“非、敷、奉、微、娘、床” 6个字母,形成等韵里通行的三十六字母。 大约在隋仁寿元年左右,一部划时代的韵书诞生了,这就是陆法言编辑的《切韵》(今传最早的韵书)。《切韵》成书于601年,它是继承了以前的韵书而制作的,并且是在比较诸家韵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由于它的精密性和权威性,使其他韵书相形见绌,所以它一出世,六朝的其他韵书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而逐渐被淘汰,大概到唐末以前差不多都失传了。而以《切韵》为范式的体例成了一千多年来编纂官韵的仿效对象。 正因为《切韵》代替了以前各家的韵书,而且比以往任何一种韵书享有更高的威望,被当时以及往后的文化界所重用,所以替《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也特别多,时间一长,陆法言的原书反而看不见了,只有陆氏写的一篇《切韵》序还完好地保存下来。 后来,从敦煌出土的韵书残卷中,才有人考证出其中有些唐写本残卷是陆法言《切韵》原书的一部分。 唐代有不少人增订了《切韵》,其中最重要的有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书名下注云:“刊谬者谓刊正误谬,补缺者谓加字及训”。王仁煦自序云:“陆法言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内规,然苦字少,复缺字义,可为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和李舟《切韵》等。李舟的《切韵》早已失传,孙愐的《唐韵》保存下来的虽然有序言和唐写本残叶一种,但全貌也看不清楚。只有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还保存有完全的本子。 《刊谬补缺切韵》这部韵书,在1947年以前,也只能见到唐写本残卷两种:一出敦煌,现藏巴黎国民图书馆,简称“王一”。另一种出自故宫,是项子京跋本,称内府本,简称“王二”。1947年又从故宫发现一种本子,是宋濂跋本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这种本子是全的,成书于706年,简称“王三”。“王三”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切韵》增订本,但因为它也是长期失传,直到1947年才发现,所以以前谈到的最完整的《切韵》增订本,当以《广韵》为最早。 《广韵》是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令修订的,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它是根据陆法言的《切韵》以及唐代许多《切韵》增订本而编成的。唐宋韵书多沿用《切韵》这个名称,有的称为《切韵》,有的称为《广韵》或《广切韵》。如唐代孙愐的《唐韵》就有人称之为《广韵》或《广切韵》,意思都是说它是承袭《切韵》而加以增广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广韵》,其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 现存《广韵》的本子很多,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种,简本是元明人根据宋朝繁本的删节本,所删的只是注释,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 从韵书的发展来说,《切韵》系的韵书发展到《广韵》是一个高峰。它把唐人增订《切韵》的成绩总结无遗。因此,自它产生以后,不仅代替了《切韵》和唐代各种《切韵》增订本的作用,而且比以往所有的韵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将《切韵》与《广韵》作一番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书的时间相隔了好几百年,名称也变更了两次(《切韵》→《唐韵》→《广韵》),字数和注释的扩充也很大(《切韵》收字约12000字,《广韵》收26194字,注释则用了191692字),分韵的多少也有出入(《切韵》193韵,《广韵》206韵,只是分韵的宽严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何不同),但是就整个语音系统来说,《广韵》和《切韵》还是基本一致的,并没有多大改动。所以向来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人都以《广韵》作为《切韵》音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