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粮食资源环境负载力的意涵。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世界的粮食问题.doc

粮食资源环境负载力的意涵。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世界的粮食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粮食资源环境负载力的意涵。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世界的粮食问题

環境負載力的意涵。 糧食的生產與消費。 世界的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的解決策略。 糧食的生產與消費 環境負載力 1. 意義:一地能供養生物數量,並能容納生物所排出的 廢棄物  的極限。 2. 人口成長與環境負載力的關係: (1) 基本假設:假設環境負載力不會改變。 (2) 三大類型: 類型  瞬時調整型    漸進調整型    波狀調整型   意義 人口持續成長,一旦超越環境負載力極限,多餘人口會因缺糧或流行疾病等而死亡,人口成長迅速持平 人口數量接近環境負載力極限時,即調節人口成長率,使人口緩慢成長 人口持續成長超越環境負載力極限,因糧食短缺,人口減少。當人口數低於環境負載力時,糧食有剩餘,人口再度回升 舉例 1877~1879年的中國華北大旱 1980年代開發中國家(如臺灣、南韓、新加坡等)的節育計畫 示意圖 (3) 實際情況:一地環境負載力的大小,常因 自然環境  的變動、 科技發展  及 生活型態  而改變,進而影響一地的人口容量。 環境負載力提升:農業科技的進步,提高糧食產量。 環境負載力下降: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疾病肆虐、氣候變遷)或其他改變周遭環境的力量。  饑荒  :環境負載力波動的一種表現。包括糧食的短缺和熱量攝取不足,均足以限制人口的成長。  生態足跡  (又稱生態印跡) 1. 意義: (1) 一地人口實際的糧食、森林產品、畜牧產品、建築土地等各種財貨或服務的消費,轉換為所需的生態生產力土地面積,維持該族群現階段資源消費及廢棄物處理所需的土地。 (2) 在現今的消費水準之下,支持區域內特定人口生存需求,所需的土地面積的大小。 (3) 具有反映地球面積有限性的特性。 2. 生態足跡與 生活水準  成正比,通常富有國家每人實際消費所必需的生態生產面積,比貧窮國家的人消耗更多。 3. 在現代社會強調技術與貿易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開發國家因消費欲望無限制的擴張而造成 生態赤字  。   生態足跡計算網站(網址:)   千百年來,人類都以為大自然的資源是可以無償永續使用的,孰料,人類的自以為是最後竟然禍害到了自個頭上。印度聖雄甘地說過:「地球資源足以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但卻無法滿足人們貪婪的欲念。」從食性(葷素)、住屋型態(獨棟或公寓)、交通運輸模式(飛機、火車、汽車、機車甚或自行車的利用頻率多寡及耗油狀況)的換算,可以得到維持每個人生活所需具有生產力的土地面積大小。 (資料來源:台灣地球日 http://2007..tw/climate/climate070417. htm) 糧食生產的空間分布 1. 由於自然環境資源、人口、農業生產技術的差異,各地的主食、糧食總生產量及人均生產量呈現區域的差異。 2. 各地主食及糧食總生產量: 主食  玉米   稻米 小麥 馬鈴薯、木薯、番薯等 全球三大主糧 √ √ √ 區域 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  亞洲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歐洲、西亞和北非 中南美洲、非洲及部分亞洲 3. 穀類糧食的空間分布: (1) 總生產量:目前全球穀類糧食的生產量,以亞洲、 北美洲  、歐洲最多,大洋洲、 非洲  產量較少。 多 少 地區 亞洲 新大陸(美國、加拿大、巴西、澳洲) 非洲 原因  綠色革命  的成功(如:新品種、化學肥料、殺蟲劑、水利灌溉投入)、新農地的開墾 地廣人稀、適宜的氣候, 專業化  、科學化、企業化的農業經營  旱災  、內戰、政府未支持農業發展、 人口成長   快速 (2) 人均分配: 亞洲  地區因人口眾多,比全球平均少;北美洲、澳紐地區最高。 糧食消費的空間分布 1. 全球營養不足人口預估有9億2,500萬人,其中大都集中 亞洲  、 撒哈拉以南非洲  等30多國。 2. 熱量攝取的空間差異: 定義 地區 特徵 飽食帶 平均每人每日攝取熱量超過3,000大卡 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歐洲 糧食生產充裕,人民購買力高 食物供應質優、量多且 多元   居民常因營養過剩,而有肥胖等健康問題 飢餓帶 平均每人每日攝取熱量為1,820大卡 低度開發展國家的居民如中非 糧食不足,人民所得低 食物供應來源 單一   居民常因營養不良,影響生長及發育,嚴重者更造成死亡,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 B ) 1. 下列對於環境負載力的敘述,哪兩項正確?(甲)環境負載力是指環境所能提供的生活資源,以及容納汙染的能力;(乙)生產技術進步可以提升環境負載力,故人口可以持續的增加;(丙)地球可開發的資源是有限的,故環境負載力有其極限;(丁)一地的環境負載力一旦下降,就再也無法回升,故應珍惜並致力維護。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 C ) 2. 下表為全球2005年穀物的產量分布,請依據各區人文特徵判斷,甲、乙、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