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老人家的智慧科学动手玩.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人家的智慧科学动手玩

客家傳統文物的科學 老人家的智慧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謝迺岳 「智慧」是經驗的累積,由前人傳承,加上自己的創意,形成因時、因地、因人的具體作為,也就是「創造力」。老人們的閱歷豐富,每一位都有大智慧;而古老時代的人,曾在這塊土地上努力過,他們做過的好事、走成的好路、說過的好話,都傳承給我們、成就了我們。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老人家」的智慧吧! 50年前的台灣,大多數人過著傳統的農業生活。早年遷台的閩南族群從平埔族獲得許多良田,生存條件較好;而後期遷台的客家族群,只好在桃竹苗丘陵地區或高屏平原的砂礫石地定居(當時水利設施不發達),艱苦掙扎過活。但是窮則變、變則通;客家人從而培養出堅毅的硬頸精神,充分利用地力資源;也體認到周遭環境的敵意,使客家人團結勤奮、重視教育,有遭一日望得出頭天。如今,客家人已成為高達六百萬人的大族群,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卅! 作者並非客家人,但是在拍攝客家科學節目「遊客家搞科學」時,對客家的人與物,常有驚奇的發現與美麗的感動。因此蒐集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客家傳統文物,成立展示廳,曾在新竹高中與新竹市高峰國小輪展,民國101年1~6月將在新竹市青少年館,7~12月至新竹縣展出,每月並實施一次親子科學營,歡迎閤府參加。 一.農具之土壟 稻穀收成後,要風乾收藏在穀倉;每日用餐前須磨穀成米。早期去穀殼的方法是用杵與臼不斷地鎚打,不但令人疲累而且米粒常被打壞;所以聰明的先人發明了土壟。 土壟有三個主要部分:上甄、下甄與推桿。與石磨不同的地方是,上甄與下甄之間有空隙,剛好是米粒大小,才不會使米磨碎(會煮成米糊,不Q)。 上下兩甄由竹蔑編成,內部由數十頁竹片排成輻射狀(有穀仙與米仙兩種排法,方便穀進米出),而竹片之間由黃土填實。為了使黃土與竹片能同步磨損,須在黃土中加鹽以調整硬度。如果加糖,縱然能使黃土更結實(如糯米橋),但是不能防蟲與防霉是糖的缺點。 用手推拉小石磨,可以使它旋轉;但是用手推土壟,人必須一直繞圈,容易頭暈。所以聰明的前人發明了推桿(吊在屋樑上),站在原地使身體前後搖擺,藉體重來推或拉推桿,就可以輕鬆得到一頓好吃的米飯囉。 二.交通之油紙傘 「北桐花,南紙傘」是台灣客家人的象徵。傘的功能是防曬與防雨,為了減輕重量,就發明了紙做的傘,用竹骨來支撐。又為了防水,就用桐油塗在紙上。 自從塑膠問世後,紙傘的實用性已降低。但是高雄美濃仍然是紙傘的生產重鎮,以藝術紙傘聞名。美濃紙傘的傘緣使用宣紙(較靭),傘面使用較便宜的棉紙。紙面上的桐油須用熟桐油,熟桐油不易揮發,且用量極省(一滴熟桐油在水面上可擴大成一臉盆的薄膜)。 傳統製傘時,將許多三角形的紙片粘在傘骨上,形成圓形的傘面。紙片的粘著劑是杮子水,由杮子皮發酵三個月而成。杮子水很稀,對紙的粘性很強,粘好後不會隆起,所以製好的傘很美觀,可以在傘上作畫。 紙傘的傘骨大小與間隔都相同,傘骨上都穿有小洞,而且撐傘時自動到位,又不易反面爆開,鑽孔與開傘都應用了槓桿原理,值得學生們細細品味。看倌們有空時不妨到美濃走走,領略那美美的鄉村,體會那濃濃的人情,再買一把藝術與科學兼具的紙傘回家,珍藏那即將失傳的工藝吧! 交易之桿秤 桿秤真是人類的重大發明之一。它便於攜帶,讓交易公平;不僅有長有短,同一支桿秤還可以測量兩種不同的重量範圍喔! 每支桿秤有搭配的秤錘,成語中的「秤不離砣」就是配成對的秤與秤錘的寫照。早期的秤錘是石頭製成,為了減少體積與增加公信力,後來主要用鐡製的秤錘。 桿秤為硬木製成,在秤桿上錘入鐡釘(耐磨)形成刻度。秤桿的尾端有一個銅帽罩住秤桿,銅帽不僅具有保護桿尾的作用,帽內還附有數個鉛片。由於每支木桿密度不同,即使長短粗細一樣,仍須加鉛片調整木桿的重量與重心位置。原來「偷斤減兩」的手法,就藏在鉛片們的秘密中! 桿秤的前端有一個吊鉤和兩個吊環。吊環一前一後,使用了槓桿原理,讓同一支桿秤可以秤量兩種重量範圍。而吊鉤可上下搖動,搭配各個吊環,真是「左右逢源」、「得其所哉」啊! 四.能源之木炭 人類的生存、發展與延續,需要物質與能源。古人的主要能源是木材、風力、水力與獸力,後來出現了木炭與石油。現代人使用各種能源來發電,終於讓我們在使用能源時,不須貯存的空間、避免運輸的損耗、減少環境的污染。 在新竹縣寶山鄉的炭窯,有兩層樓高,是用泥土夯實(或用牛踩)再挖空內部而成。炭的原料是廉價的相思木,燒炭用的材火則是高價的建築木料;原來炭的材質必須輕而鬆,而材火必須堅實耐燒。燒炭的流程是:大火燒兩天,讓熱氣烘烤相思木;然後封住窯口,持續悶燒兩週,就可以開窯取炭了。 客家人的勤儉,可以從炭罐看出。一位苗栗頭屋鄉的朋友半賣半送我一只炭罐。把燒水用剩的木頭,連餘火放進炭罐中悶燒;由於缺氧使木頭炭化,等放涼取出,就可以給老人家烘腳用囉! 客家人使用火沖來暖手、烘腳、烤衣物。火沖由竹篾編成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