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在学者与村民之间文化遗产》李立_人民出版社
在学者与村民之间的文化遗产:村落知识生产的经验研究、话语分析与反思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在学者与村民之间的文化遗产导论一、问题的缘起二、文献背景三、研究方法第一章 一个留下学者印记的村落一、村落印象二、民俗印象三、发现学者与村落互动的线索四、地戏:知识生产互动的起点五、小结第二章 从“跳神”到“地戏”一、学者如何表述二、“地戏即跳神”?三、村民如何表述四、隐藏的故事五、小结第三章 如何书写村落历史一、《九溪村志》的书写二、“弘扬屯堡文化”:一个书写角度三、小结第四章 影响深远的调查一、“百村调查”二、后面发生的事三、小结第五章 “屯堡文化”的生产一、被重塑的屯堡?二、发现“屯军山”三、小结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生产二、田野的“生”与“熟”三、“屯堡”:一个例子四、知识生产共同体的田野边界第二部分穿越边界的絮语第七章 田野的絮语第八章 反思的絮语附录一 “安顺地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材料摘录附录二 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附录三 读《在文明与乡野之间》参考文献
我在“学者与村民之间”展开自己的田野研究,也站在这样的位置看学者与村民之间的知识生产互动。
一、问题的缘起
为研究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我来到贵州安顺的一个村落进行田野作业。来之前,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地戏和该村落的论著。来之后,我发现在文字中读到的地戏与现实中了解到的地戏不一样,文字美化了它的传统性,将它固定在过去。另外,村民实际上更愿意用跳神而不是地戏来表述自己的这项活动。学者理解的地戏与村民理解的跳神成了两套平行的话语表述,与此同时,村民也学会用地戏的话语来对外表述,这反映了学者对他们的影响。我开始关注村民如何表述地戏,而不是地戏这件事本身。我也发现,村民对田野调查并不陌生,有的村民甚至透露出要教我怎样做田野。有的村民对自己被外来的学者称为老师表现得很自然,作为地戏传承人的村民甚至有“地戏教授”的称号。那个自认为有能力教我做田野的村民,他的这种自信和能力从何而来?我开始从这个角度认真审视这个村落。
我逐渐意识到,这个村落除了以地戏闻名,更大的特点是20多年来与各类学者建立的互动。学者与村落围绕知识生产而来的互动是这个村落真正的研究意义,地戏只是这种互动的一方面。这种互动培养出一批擅长与学者打交道的村落精英,也影响到村落地方知识的再生产,比如地戏知识、村落历史知识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学者的知识生产既与村落的地方知识生产,也与村落内部各种关系的生产交织在一起。不断有学者到村落做田野,村落也在学者的田野作业中不断被改变。后来进村的学者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传统人类学意义上的、只需要以村民为对象的单纯的田野,而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学者参与构造的复杂的田野。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村落研究都只告诉我们村落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学者在村落是怎样的,以及学者的在场怎样影响到村落本身。这似乎假定了一个前提:学者的研究在现实层面不会对村落构成任何影响,学者研究他的,村民生活他的,两不相干。无论村落本身如何复杂,无论学者对村落的理解如何复杂,学者与村落的关系是单纯的。然而,在村落注意到的那些细节告诉我上述假定并不成立。
像我这样的后来研究者,对于研究学者的知识生产在村落引起的效验具有某种优势。我可以观察先于我而来的学者们给村落留下什么“印记”,也可以倾听村民如何表述这些“印记”,分析这些“印记”对他们有何意义,最终得以叙述学者的知识生产故事。这种优势是我曾经做过田野的另一个村落所没有赋予我的,因为我是那个村落唯一的田野作业者。两个村落这方面的反差也是促使我选择学者与村民知识生产互动这一角度观察、理解现在这个村落的原因之一。
学者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开始的?其间有些什么故事?互动对村落的影响又表征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一方面,我分析了学者和村民对包括地戏在内的地方知识的表述。另一方面,我对学者过往20多年来与村落的知识生产互动进行案例式的叙述。
呈现学者与村民的知识生产互动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工作。在相应的地方,尝试探讨这种互动的动力、机制和意义。此外,也希望基于田野经验对自己的知识生产做出适度反思。
二、文献背景
研究的文献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知识生产与田野经验反思,既包括理论文献,也包括可资借鉴的村落研究案例,另一方面是关于田野点村落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知识社会学
把知识生产当作对象,这是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立场。韦伯、曼海姆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指出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来源于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环境,华勒斯坦考察社会科学的修辞策略,兹纳涅茨基对不同时代知识生产者的社会角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级检验工理论1.docx VIP
- 附件:江苏省建设工程监理现场用(第七版).docx VIP
- 钳工中级班练习(2021-10-27).docx VIP
- DB13_T1418-2011_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VIP
- 《牛的解剖》课件.ppt VIP
- 新收入准则下建筑业的全流程账务处理.pdf VIP
- DB11 971-2013 重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治安防范系统规范.pdf VIP
- 钳工中级班练习(2021-11-1).docx VIP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基本要求》DB14T 3291-2025.pdf VIP
-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道德与法治(陕西卷)(解析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