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4.数学奇才陈景润 语文讲义
陈景润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 生平履历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时年20岁)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时年22岁)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大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在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3月19日,因患视力衰竭症没看清路而撞上电线杆,经抢救无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逝世,享年62岁。 少年时的陈景润 3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在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里,珍藏着三明一中(前身为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宗档案,历经55年的岁月风尘,它们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翻开第一号目录第三卷,透过其中几页薄薄的毛边纸,有些字迹虽然有些褪色,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三明留下的足迹:1945年2月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全班学生共有18名,修业年限定为三年;1947年1月,陈景润上完初二、上初三之前随父亲离开三元县返回福州。 有关陈景润高中以后的小故事和传说广为流传,但他在三明的求学过程和生活经历却几乎没有被提及。翻阅他的生平资料,里面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1938-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在寻找、发现、阅读有关他的档案资料过程中,笔者有幸了解到一些他少年时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家境贫寒 1933年5月22日,在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郊)胪雷村,随着产婆的一声贺喜,一个瘦弱的男婴降临了,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在家里大家都叫他“九哥”。陈景润出生的时候,父亲陈元俊在闽侯县的邮局工作,全家只靠他的微薄收入和少量土地出租,维持生活,父亲给九哥起名景润是希望他过上幸福的生活。尽管父亲拼命工作,尽管母亲精打细算,天生体弱的陈景润由于营养不良而常常生病。 从福州到山区 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家境优于乡间的普通百姓。正是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他才有幸在当时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年代,接受着良好的教育。1938年,他先在福州仓山上三一小学,尽管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绵延不绝,但这片外国人聚居的风景胜地,仍是处处浓荫匝地,鸟语花香。他专心读书,展现出不凡的慧心和悟性,念了两年,便开始跳级。 1943年12月10日,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调往三元县担任三元县二等邮局的局长后,为了一家人生计和生命安全,陈元俊将家眷带到了三元县,陈景润进入三元县一所简陋的小学继续读书。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 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 《数学趣味谈》 《组合数学》 《哥德巴赫猜想》 《初等数论》 相关信息 这曾是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