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5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精”是精妙、精粹、精华、精微的意思;“神”的主要涵义是指玄妙、微妙、奇妙的变化。“精神”,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探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天人合一”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天人合一”则是有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他把人体与自然界的时令节候相比拟,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这种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他在其名著《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坤即天地;天地之塞,指充满于宇宙万物的气;天地之帅,指气之本性.这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根据《易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理想追求,他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二)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的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本思想的确立,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形谢神灭的观点,系统而科学地论证了形神关系,彻底批驳了神不灭论,捍卫了人本主义。宋明理学也力倡并躬行人本主义。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气本论、理本论和心本论。 气本论以张载为代表,主张世界统一于气,万物不过是气的聚散而已。 理本论以朱熹为代表,主张世界统一于理,万事万物不过是“理”的体现。 心本论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界统一于“心”,万事万物不过是“心”的外化而已。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