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秋景名-堤柳借翠岸花分香.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秋景名-堤柳借翠岸花分香

【系列论文第一】????? 《故都的秋》的“景名”:堤柳借翠,岸花分香 福建省厦门一中????苏宁峰 【作者简介】苏宁峰,任职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中语文组,高级教师。在职教育硕士。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福建省高考语文学科首任秘书。 【摘要】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二)》中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题景命名徒具其形,不得真味。主因在于编写者对《故都的秋》意趣与文理的解读与把握上出现失焦失法的错误。《故都的秋》的作者立意“赏玩”,以“趣味”为旨归,则当据此经纬理顺文意与文理。在此基础上,才能“以大观小”,逐个品评景名得失。从而更好地达成文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题景命名???意趣???文理??文学审美教育 【正文】 ??????????????????????????????一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作于1934年的行旅散文的传统名篇,其文体物玩味,造境写心,遥想深沉,文韵丰永。深具审美教育的价值,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选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 其文主体部分由五种景况构成。对于这五种景况,人教社在其与教材相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二》)中题命的“景名”分别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① 对此题景命名,我以为是徒具其形,不得真味的。表面上看,这五种“景名”都具有了四字格的整齐格式,个别“景名”或还有些许如“落蕊”般细微的诗意,然而这并不能掩饰教参编写者在对文本意脉领略上的涣散芜杂之失。每个“景名”意象叠现,看似热闹,实则缭乱。而缭乱之失,主因在于失焦。因为失焦,丧失了对文本意脉的整体把握能力,只好对每个写景文段逐个题拟命名。而这种作法的后果是:五种景名因不得神摄,则易题拟失当;割裂联系逐个题拟,则又使景名之间俱失连络感与整体感。编写者对于《故都的秋》的文本解读,其情势状态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处于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因而在“领略”上是“不合适”的。 题景命名之于文本,有如题名之于匾额,之于园林,均是添采尽雅之事。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当大观园告竣时,贾珍来请贾政拟题匾额、对联时,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②与此意互证生发的还有当代著名园林美学家金学智先生的一句评点:“没有题名序列的园林,在精神的领域里只具有散文的结构,而有了规整性优秀题名序列的园林则具有了诗的结构。”③对于写景状物的文学文本而言,精彩的题景命名就是一种富于直觉美感的视觉创造,它有如指向美的路标,为学习者提供理解与把握文本意蕴的线索,指示着他们的阅读注意;而它提纯产生的过程本身就又是一种涵咏和提升美感的示范,极富于审美的教学价值;而它创造性的美的气质甚至于使它具有了一种可以与原作之美相互映照互相生发的独立价值,其美感直有如温庭筠在《菩萨蛮》一词中所写的那样:“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至于题景命名的基本法则,我们倒可以从中国山水画法中得到启示。宋代李成在作画时,从下往上“仰画飞檐”,沈括便批评他不知“山水之法”: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④ 沈括所说的“山水之法”指的是“以大观小”:登高望远,自高观下,则视野开阔,境界壮大,山溪河谷,远近层次,“重重悉见”;而且其间隐没曲折,呼应连络,“自有妙理”。 阐发一下。“山水之法”提倡的艺术辩证法则是:从全体来看部分。全体之于部分,首先是规约、限定,这正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特质之一:失于全体规范的部分,则必失全体之“真”;失于全体观照的部分,也必失全体之“焦”。其次是赋予、生成。全体提供给部分以参照的背景,定位的秩序,连络的线索;以意味的酿造,以美感的生成。 文艺之理互可阐发。文学作品中的题景命名也应首先把握全篇的意脉与文理。意脉就像是主旋律,它的调性渗透在每一个文字之中,让每个文字在聚集与连络之中都成为富有艺术气质的音符。而文理则本身便是意脉在结构上所呈现的可见的秩序形态,通过它,我们便可找寻到通往意脉的轨道与阶梯。 《教学用书二》中对于《故都的秋》的“景名”的题拟之失也正在于此。它不是“以大观小”而是“以小观小”,各个景界之间互不连络,节奏不协,气韵不生,其情景正像《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随后说的一句:“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栁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 ???????????????????????????二 欲求《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