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乌龟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游乌龟山

春游乌龟山 【发表时间:2010-04-09 19:50:30 来源:内江日报新闻网】 【字号: 小中大】 宁静如画的水库 钓鱼的好去处 本期嘉宾:韩勇 推荐此线路的最佳理由:乌龟山坐落在靖民镇柏林村,可以零距离体验乡村公路、领略乡村野景,喜欢钓鱼的人还可在风景美丽的“包谷弯水库”悠然垂钓,清静、鲜美的自然风光是城里人休闲的最佳去处之一。 “徒步对我来说并非盲目走路,而是在观赏风景,呼吸田间新鲜空气的同时常感到’原来人还可这样活着’的新鲜活力。以后,我感到心情烦闷时就会自然的做出这样的举动:推窗出门,把心头说不清,道不明的郁闷一走了之。不料在无数叫不出地名的徒步中,自然简单的韵致让我烦杂的内心得到陶冶。 今年3月下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和朋友从城区出发,往市中区靖民镇方向开始徒步。原本此行没有具体目的,只是那天春光特别明媚,大家觉得这样难得的光阴呆在家是浪费生命,是有罪的。于是我们一行人沿公路而行。 乡村如今成了城市人心灵的“氧吧”,让人的性情与自然天然合一是生命的本能。那天一路上,我们还遇见了另类休闲群队:自行车走一族。他们骑在车上,像风一样从我身边穿过的瞬间,我感觉原来人是渴望在自然中得到升华。 当我们行走到十字路口,公路左边一块路标上写着“乌龟山”三个字时,大家都没去过乌龟山,也不知道这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状,正是这分好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表示干脆到乌龟山去探险。 于是我们“抛弃”直线行走的想法,向左拐,走进了前往乌龟山的路上。一踏进乡村公路,虽然感觉比较窄,但脚下的水泥路面光滑平整,一眼望去,两旁不是庄稼,就是树木。而且道路两旁的农舍院落打扮得干净整洁。行走此间,花香伴菜香,头顶清脆圆润的鸟语声,给人一种特别清新和心旷神怡的感觉。大家感叹谁要是在此间拥有一套住宿,真比得过城市高楼。 当我们走到一个下坡路段时,突然眼前出现一片宽阔的水域,宁静的水面有洁白的鸭子在此欢快的春游,一条大狗“旺旺”直叫,它早就对陌生人的来到表示抗议,仿佛在说,’小心点,这是我的地盘’。我们一打听,原来这里叫“包谷湾”水库,据过路的村民介绍说,这个水库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5米左右,水库全长近两公里。平时来此玩耍钓鱼的人不多,因为这里相对比较偏僻一些。 桃花流水,四周是高高的树林。曲曲折折的公路绕树而延伸,风景特别美丽。据村民说,这里是叫乌龟山,传说中过去这个地方有块巨石,这块巨石之大,就像一座山一样,而且其形状特别像乌龟,所以取名叫乌龟山,后来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开荒山为绿林,也可能就从那个时候,乌龟山慢慢消失了。 而眼前这个水库看上去水质特别清亮,据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类。记者在村民帮助下,乘船划游水库,只见两边青山绿水,偶尔发现山岩或竹林丛中,有钓鱼之人坐于其间,手拿钓竿,神态却忘情于于山水游鱼间。而且水域两边有很多庞大的山洞被水淹没。据当地村民说,这些洞子有些很深,他们小时候经常在里面玩耍,但谁都说不清这些山洞是为谁而造,到底是来干什么用的。不过,沿河的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洞反而为这里的风景增添了神秘色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   ◇吴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国南宋思想家、理学家朱熹脍炙人口的佳作。它写活了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有感性又有理性。这面“鉴”(镜子)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追溯那一渠清水从哪里来?今天本报刊登了《山间那座美丽的“渡桥”》,文中反映的当年人们艰苦创业的精神,犹如“一渠清水的源头”。   细读“友谊渡桥”的每一块石料,都沉淀着20世纪70年代的沧桑,读来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壮烈情怀!   1974年,笔者曾下乡到原史家区靖民公社(今市中区靖民镇)当知青。时逢该生产大队“乌龟山水库”工程接近尾声。这时,就需要修建一条长约3公里的“引水渠”(俗称排水沟)。在我们修建“引水渠”近1年的劳动过程中,其中就有3名下乡知青在开山放炮时被飞石或者钢钎砸伤。现在,这些矗立在山岭田间的水利工程就是当年激情、热血和汗水的见证。那时,我们国家尚无“工业化进程”一说,农业是国民之本。而农业又绝对离不开水和水利工程。因此,那时的“农业学大寨”,很大程度上就是“兴修水利”,以至我们现在每每于乡下走进山岭田间,都可以看到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和水利配套工程——“水库”和“引水渠”等等。然而,岁月沧桑,青山依旧。那些水利和水利配套工程随着城市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几乎快要淡出我们的视野了。   今天,我们阅读《山间那座美丽的渡桥》,一是感叹那渡桥造型的美丽,二是感叹那些为建造渡桥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前辈以及他们的排除万难的精神。正如文中亲历建桥的施工员、78岁的宋铁明所说,当时建桥没有图纸,没有机械化设备和电力,全部靠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