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品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2005--2006豫南稻区用肥量及比例试验结果 空白区产量435公斤/亩 基蘖肥:穗粒肥=6:4、5:5产量较高 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9公斤 水稻氮素吸收规律研究 试验设施用氮肥总量不同的五个处理: 处理一:总施氮量14公斤/亩 处理二:总施氮量17公斤/亩 处理三:总施氮量20公斤/亩 处理四:总施氮量23公斤/亩 处理五:总施氮量26 公斤/亩 处理六:不施氮肥(空白) 水稻氮素调控技术研究 设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氮素配比处理,即基蘖肥氮:穗肥氮配比分别为8:2、7:3、6:4、5:5、4:6等五个处理,以当地习惯性施肥方式、不施氮肥为两个对照。共计7个处理。 2005年试验结果 2006年试验结果 2005年信阳市 2005年信阳市 2005年信阳市 2007年信阳市商城县 100亩连片 Y两优1号实收平均亩产859.4公斤 2010年河南省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2个,省级万亩示范区21个, “种三产四”万亩示范区17个; 超级稻示范6个县。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成为河南水稻栽培的主导技术(高产创建、超级稻推广)。 2009年全省合计推广83.68万亩,平均亩产666.4公斤,亩增60.1公斤,增加9.92%; 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稻谷717.7公斤,亩增稻谷103.3公斤,增加16.8 %; 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78.2公斤,亩增61.7公斤。 2010年不完全统计应用推广近100万亩。 谢 谢! 抛秧稻没有行向,后期通风透光性相对较差。在基本苗合理计算基础上,保证有效叶龄期够苗,高峰苗达有效穗数的1.4倍左右,在拔节期明显落黄,这样就能保证拔节至抽穗期群体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获得高产。 从长远观点看,机插稻是方向。 (二)施肥的合理定量 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获得一定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次施用的适宜时间和适宜分配比例等三个主要问题。 1、关于三要素适宜总量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三者的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1.2,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试验(包括“3414”法)来确定当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 首先,要把“3414”中产量最高处理的三要素比例作为适宜的施用比例。 其次,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确定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定磷钾的适宜用量。 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 (1)适宜总量的确定 用斯坦福(stan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 N(kg/亩) = 目标产量的吸N量(kg/亩)— 土壤供N量(kg/亩) N肥当季利用率(%) ① 目标产量的需N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N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②土壤的供N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求的。 基础产量与百公斤稻谷需氮量的关系 各地可根据土类设置足够数量的空白区,找出基础产量和土壤供N量之间的回归关系。也可以采用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空白区的数据。 以江苏泰兴高砂土和昆山粘土为例,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N量亦相应递增。在同一个地点,这种变化关系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可以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方田的土壤供N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 ③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首先要测定高产田的当季利用率。以2007年在贵州对黔两优58号测定为例: 单位:公斤 产 量 吸 氮 量 百公斤吸氮量 来自 肥料氮 施 氮 量 肥料当季利用率 基蘖肥: 穗肥 高产田 746.7 13.0 1.74 7.46 16.0 46.6% 5.5:4.5 无N区 413.3 5.54 1.34 用同样的方法对所有高产田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基蘖肥与穗肥之比对氮素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1-6分别代表2:8、3:7、4: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