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民歌传唱人石定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东民歌传唱人石定洲

原生态民歌继承人——石定洲 一山一水就是一首歌。在道观河,好山好水更有好曲。循着道观河的水,一路小曲哼上山。幸运的话,你会听到一个清亮的声音在山谷回荡,唱歌的是一位叫石定洲的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土歌唱家,也是道观河原生态民歌传人。 说到原生态,不得不提到石定洲老人的母亲甘氏。甘氏是黄冈甘家冲人,祖上殷实,小时读文识字,跟先生学过音律。年轻时嫁到道观河石寨村。甘氏性格开朗活泼,爱热闹。但在过去,大姑娘、新媳妇都是不允许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 石寨村是当时东南方向的进山入口,来往行人多,村寨规模红极一时。逢年过节,村寨里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玩会(正月十五的灯会、二月二土地会、观音庙会等)玩节吹拉弹唱,敲锣打鼓,还戴道具扮演一些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比如鬼神的脸谱,蚌蚌精的壳,乌龟背等一应齐全。甘氏总会偷偷跑出来,跟着班子看热闹,有时会忍不住在后面小声地哼唱,声音清幽婉转。“头人”(班子里主要的负责人)看到她这样的情况,就想把她招进班子充实力量。甘氏有机会可以到处跟着班子见见世面,倒满心欢喜。可过去人们是看不起唱班子的,尤其是像甘氏这样的大户人家更难以接受。娘家父母,公公婆婆都极力反对,甘氏无奈就一个人在庭院里,在村前石桥边把听来的号子、山歌、小调等依照记下来的旋律反复翻唱。村子里到河边浣洗的女人们常常因为听她唱歌而忘了回家,得农闲时间村里人聚会时首先推举甘氏为他们唱一段调节气氛。 先前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唱班子里头的抬花轿,采莲船,八十八行都是男扮女装的,常露破绽,惹得村民大笑,说还不如我们村里的甘氏扮得好呢。头人急了,这么优秀的个人不挖过来真是可惜。干脆把班子搬到石寨村,天天闹台,村民们都无心干活了。村长没办法,亲自到甘氏家恳请老人让甘氏参加唱班子。甘氏主要扮演女一号,扮相好,声音好听,演得惟妙惟肖。在当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中为七里八乡的妇女们长了志气,是人们称道传颂的榜样。 石定洲老人出生后,甘氏就停了班子里的活,一心抚养孩子。酷爱唱歌的她怎么停得下来呢?她抱娃时唱,喂奶时唱,睡觉时也唱,应该说石定洲在襁褓中就受到了这种原生态民歌的熏陶,村里有上年纪的老人打趣说他小时候连哭都好是在唱歌。 甘氏为了能重返唱班子,就没有再生第二个孩子,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石老人到一周岁后,逢年过节,甘氏受邀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村里的大娘大婶们帮她照看孩子,有时带着小孩跟着走上一整天。到了七八岁时,常常混在班子里跟着师傅们唱小曲,都说:“这孩子将来也是个唱班子的料。” 后来的大跃进,发展生产,唱班子解散。石老和母亲回家种田,但母子对音乐的情愫却丝毫没有削减。无论上山下地,石老人口里总是小曲不断,看着事儿就能唱。有一次,他上山砍柴,看到有两个放牛的小孩在比赛爬树,不知不觉就哼唱起来。两小孩一看是石老人,贴上来粘着他不让他走,说非得唱一段听听。石老倒也乐趣,对俩小孩说:“行,你俩做什么我就唱什么。”俩孩子可乐了,一会光着屁股下到河里打滚,一会骑在黄牛身上,一会俩人放抱跟。石老一一地都给唱出来,真是其乐融融。回到家后,他赶紧把这首曲子记录了下来,这就是现在道观河版的《放牛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春风吹到了道观河,农村分田到户,农民们战天斗地忙生产。看到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圆润,石老更是忍不住擦亮嗓子唱起来。一年近春节时,他看到母亲在村口和一些大娘大神们一起做布鞋纳袜底绣枕花,还教给她们哼唱小曲。一些男人们天南地北地讲外面的故事。他看在眼里,心想这不正反映了人们的新生活吗?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和着母亲教妇女们唱的小曲,加进了他对过去现在妇女生活的种种思考,激动时竟大声唱起来了,结果就只听到他一人在唱了,唱完后大家都说好听。一次村里开表彰大会,村民们推荐石老上去唱歌颂新生活的歌,他就唱了这首《十绣》,迅速在山区传开了。 农民的日子富裕了,就想着怎么样让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每年冬月、腊月,正月,二月都是闲散的,很多老人都提议把过去玩过的采莲船,抬花轿,八十八行捡起来,走街串巷的也应该有意思。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相应,村民们舍得花钱啊,可很多老人都只会哼个一言半句的。这时候,人们想到了甘氏,可她年事已高,记忆也模糊了。一旁的石老站出来了,对来访的头人说:“我唱一段,看是不是这个腔调。”听完后,在场所有的人深深的吁了一口气:我们这土文化后继有人啊! 那一年,这原始的乡土节目可是一炮走红。相邻的徐古,旧街都派人来请这些群众演员到当地演出。麻城,黄冈很多的人不辞辛苦地赶来,也是为一睹这空前绝后的盛大演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道观河的山好水好,民风淳朴,浓浓的乡土气息正是原生态民歌成长的沃土。道观河的民歌发展也蒸蒸日上。湖北电视台,武汉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这些原始的乡土节目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有人走进石老人家的小院,和他坐上一天半日的,听他哼唱最原始的旋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