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篇1.ppt
水分循环意义和作用 (1)联系调节作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2)平衡更新作用: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还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4)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高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 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影响气候变化,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是产生云、雨和闪电等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会直接决定区域的湿润状况。 水循环使得不同时段、不同地域内的水热状况得到重新分配,如水通过蒸发形式在某个时间和地区将太阳辐射转变为潜能,经过水循环,在另一个时间和地区内又通过降水形式将潜能释放。 (海洋中的暖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时区时所释放的热量提高了周围地区的气温,寒流由高纬地区流向低纬地区时吸收了热量,降低了周围地区的气温。) 水循环还可使部分海洋水汽流随大气流深入大陆内部,虽然数量不多,但也能在一定程度减轻内陆的干燥程度,改变其自然景观。 气溶胶(Aerosols) 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能在空气中滞留至少几个小时。 尺度:10-3—102μm 数密度: 102—106个/cm3 城市>农村,陆地>海洋,冬季>夏季 作用:形成云、雾,降水条件 改变辐射平衡 造成大气污染,能见度降低 造成光学现象 * 研究任务和内容: P3 (一)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述所观测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他们的特性。 (二)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 (三)应用已发现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防御或减少气候灾害,为有关的生产建设服务。 (四)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区域地理等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为这些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1、掌握方法、记叙现象,说明特征; 2、探讨规律,弄清分布,进行区划; 3、应用规律,采取措施,防御灾害; 4、为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 1. 萌芽时期 时间:16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在我国 在国外 在我国: 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出现关于大气现象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二十四节气 秦汉时出现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 风向器、湿度计的发明和应用,始自汉代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最悠久 积累了大量的预知未来天气的天气谚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三月三,脱了棉袄换布衫。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天气谚语 国外气象学的萌芽: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Aristotle著有《气象学》一书 古希腊人认为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不同,才产生气候的差异,并建立了关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概念 在这一时期,气象学和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2. 发展初期 时间: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特点: 各学科的发展为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相继建立,形成了地面气象观测网;并因无线电技术的发明,能够开始绘制地面天气图 由于具备了上述条件,气象学、气候学乃与天文学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主要成果 发明诸多气象观测仪器 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发明温度表 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表 1653年,意大利北部建立了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783年,索修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