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
湖南中医药大学严洁 朱重政 范元硕
2017.11
一、外治法的含义
二、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
三、中医外治法的临床运用及病案举要
1、梅花针叩刺、刮痧在胃肠病症中的运用
2、中药热熨、电渗在妇科病与骨关节病中的运用
一
一
外治法的含义
外治法即在身体体表适当的部位,施加各种刺激方法,以激发、调整人体内各组织脏腑的机能转化与平衡,从而防治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外治法”源于“内病外治”,与“内治法”殊途同归,乃两大治病途径。
二
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
1、发展概况
远古时代,人兽大杂居,远古人在处理日常外伤中,逐渐总结出早期的按摩术、外治敷贴法、热熨、灸法等。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鍼砥石”治虢太子“尸厥”。
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载有灸、熨、熏蒸、药浴、敷贴、砭法、角法、按摩等十余种外治法。
《黄帝内经》载有汤浸渍发汗法、熨法。
《伤寒论》中载有“温针”、“烧针”、“熏法”;《金匮要略·阴阳狐惑篇》有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蛇床子散坐药的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的外治法丰富了妇科疾病的治法,为小儿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除外还载有涂、浴、灸法熏脐法、熨法、蒸法等。
明清代外治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本草纲目》所载外治方法就有80余种;《理瀹骈文》收录了近百种外治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外治法已自成体系。且古今结合,提高了外治法的疗效。展现了发展前景。
二
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
2、理论依据
古载理论依据
“经脉脏腑相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载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反之,我们可以在其相应体表施行刺激,如针、灸,刮痧、梅花针等叩刺皮部,或以中药电渗,离子导入,热熨、贴敷......等手段,通过皮部孙络、经脉而调整相应内脏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朱兵《系统针灸学》论述到躯体-交感神经-内脏联系的规律。指出“体表-内脏之间、体表-体表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密切相关。”
英国学者亨利·海德(Henry Head)绘制了不同内脏变化所对应的皮肤敏感的“海氏带”。
日本学者石川太刀雄父子,对自主神经单位体表-内脏联系作出卓越贡献,留下著作《内脏体壁反射》。
现代理论依据研究
三
1、梅花针叩刺、刮痧
在胃肠病症中的运用
梅花针:又称“皮肤针”是古代“毛刺”、“半刺”等刺法发展而来。采用梅花针叩刺皮部,通过孙络、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通行气血、平衡阴阳,内病外治的目的。
硬柄——用拇指和中指挟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的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
软柄——将针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
弱、强、中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刮痧:是应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在人体体表的腧穴经络的病变部位进行刮试,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刮痧精油、风油精、香松活络油、活络油、黄道益活络油、植物油、药酒、水、以及凡士林、各种面霜护肤乳等。
刮法——常以右手持刮痧板,将板紧贴掌心,大拇指与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指实掌虚。以刮痧板的薄面边或厚边呈45°~90°角在皮肤上直线或横行的单向刮试。刮试线、面尽量拉长,用力均匀,使用刮法前应在刮试部位涂抹刮痧介质。
循经、腧穴、病变局部
轻柔:适宜于久病、体虚。刮试按压力小、动作轻、速度慢、时间短、偏补。
重刮:适宜于体壮、实热、气血瘀滞患者。刮试按压力大、速度快、时间长、范围大、偏泻。
应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腧穴敏感点病变局部,利用腕关节的自然活动进行回旋揉动,并带动皮下组织。
顺时针轻柔偏补
逆时针重柔偏泻
作用
梅花针叩刺、刮痧,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态改善,机体防御能力增强。并可激活相关神经元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测线的相关腧穴均为交感干或交通支分布的地方,故刺激背部膀胱经可以反射性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调整相关内脏功能。
足太阳经第一侧线解剖
临床与实验研究
曾某某,男,50岁,就诊日期:2013年6月14日
自述胃脘胀痛2年余,经胃镜检查显示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曾服西药效果不明显,自觉胃动力不足。现症见胃部隐痛,嗳气时而反酸,食生冷食品后疼痛加重,睡眠欠佳,多梦,入睡困难。时感腹部不适,二便尚可。舌胖淡苔薄,脉沉微弦。
诊断: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肝郁脾虚型
治则:健脾祛湿,舒肝和胃
治法:针灸配合刮痧
针灸:四白、梁门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通里、行间、神阙(灸)
刮痧: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肝俞、脾俞、胃俞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