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日咳 pertussiswhooping cough 莱钢医院 袁海霞 概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多见于儿童。 临床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分类增高。 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常合并肺炎和脑病。 病原学 病原体是鲍特菌属的百日咳杆菌 为革兰染色阴性和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 需氧菌 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甘油、马铃薯、新鲜血液的鲍-金培养基 。 病原学 抗原和物质 1.外膜蛋白:凝集抗原、百日咳杆菌粘附素。 2.其他毒性物质:百日咳外毒素、不耐热毒素、内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毒素、气管细胞毒素、皮肤坏死毒素等。 病原学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56℃30min或干燥3~5小时可死亡。 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菌者 ?潜伏期 发病后6W,均有传染性 ?潜伏期末 病后卡他期2~3W内最强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家庭内传播较为多见。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5岁以下儿童多见。 ?由于母体缺乏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传递给胎儿,所以6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率较高,新生儿亦可发病。 ?病后可获较持久免疫(不是终身免疫)。 ?但儿童经菌苗接种若超过12年,其发病率仍可达50%以上。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世界流行,多见于温、寒带。一般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可引起流行,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多见。 百日咳病后不能获得终生免疫,保护性抗体为IgA和IgG,IgA能抑制细菌对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IgG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 易感者呼吸道 粘附于呼吸 道上皮细胞纤毛上 繁殖 毒素和毒 素性物质 上皮细胞纤毛的麻痹、细胞变性坏死 全身反应 ?外毒素在致细胞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毒性物质、淋巴细胞促进因子进入血流后,使脾、 胸腺和淋巴结等释放淋巴细胞增多。WBC 、L (一)发病机制 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麻痹和细胞的破坏,使呼吸道炎症所产生的粘稠分泌物排出障碍,潴留的分泌物不断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通过呼吸中枢引起痉挛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为止。 长期的咳嗽刺激,使咳嗽中枢形成持续的兴奋灶,所以其他刺激如检查咽部、进食等亦可引起痉挛性咳嗽。 (二)病理解剖 ?主要引起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的损害。 ?主要是粘膜上皮细胞基底部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并可见细胞坏死。 ?支气管和肺泡周围间质炎性浸润明显。 ?气管和支气管旁淋巴结常肿大。 ?分泌物阻塞支气管时可引起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 ?并发脑病者脑组织可有水肿、充血或弥漫性出血点、神经细胞变性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d,平均7~10d。 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 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 (一)卡他期 从起病至阵发性痉咳的出现,病程约7~10d。 低热、咳嗽、喷嚏、流泪、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 咳嗽开始为单声干咳,3~4天后热退,但咳嗽加剧,夜间为甚。 此期传染性最强。 缺乏特征性症状,如不询问接触史常易漏诊。 (二)痉咳期 病程2~6周或更长。 不发热 特征性表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夜间为多,情绪波动、进食、检查咽部等均可为诱因。 痉咳发作前可有喉痒、胸闷等不适。 痉咳发作时儿童表情痛苦,面红耳赤,颈静脉怒张,可伴大小便失禁。 痉咳频繁者可出现颜面水肿,球结膜下出血或鼻出血,舌系带溃疡。 婴幼儿和新生儿,易发生窒息,深度紫绀,抽搐,称为窒息性发作,常在夜间发生,可致死亡。 (三)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次数减少至消失,持续2~3周后咳嗽好转痊愈。 若有并发症,病程可长达数周。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检查 发病第1W末,WBC和L计数开始升高。痉咳期WBC 20~40×109/L,最高可达100×109/L。L 在60%以上,可高达90% (二)细菌学检查 鼻咽拭子培养,卡他期培养阳性率可达90%,发病3-4周后仅50%。 (三)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