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叙事结构看《牡丹亭
从叙事结构看《牡丹亭》
摘要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叙事结构的分析,认为《牡丹亭》剧情结构,符合李渔提出的“一人一事”的“立主脑”理论,并分析梦意象对于结构的重要作用,表层叙事如何与深层讽刺相结合。
关键词 游园惊梦;叙事结构;梦意象;表层;深层;讽刺
明清传奇中,《牡丹亭》除了是最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更是明代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其之所以能在当时名动一时并流于后世,不只在于故事本身对于封建礼教,而更在于这个故事如何被讲述,如何有效地达到作者所追求的、读者所能体味的艺术目的。
一、《牡丹亭》的基本叙事结构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牡丹亭》全曲叙写杜丽娘的爱情发展,叙其一人,并为其“惊梦”而设。
传奇戏曲承袭了南曲戏文的传统,作品开场之后,一般都有若干出说明的场子,依次介绍生、旦,生之一家与旦之一家,以及作为生、旦对立一方的净、丑和作为生、旦辅助一方的末、外等脚色。在嘉靖到万历年间,大多数文人曲家拘泥于陈规旧习,“出脚色”的这几场戏仅仅用于单纯地介绍说明人物关系,只有叙事性而缺乏戏剧性。《牡丹亭》亦不能避俗,第二出“言怀”介绍柳梦梅,第三出“训女”介绍杜丽娘和杜宝夫妇,第四出“腐叹”介绍陈最良,第五出“延师”叙写杜宝聘请陈最良为塾师一事,第六出“怅眺”介绍柳梦梅生活现状。戏剧冲突至第七出“闺塾”才初步展开,稍有场面堆砌,节奏拖沓之感。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数出都为了第十出“惊梦”而服务。它们着重介绍了杜丽娘的生活处境以及杜丽娘对爱情的强烈向往。杜丽娘其父杜宝,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此家峨眉山,见世出贤德这是属于生存在礼教观念里的杜丽娘的独特体验,正是前期的铺垫,才充分表现出封建礼教对正常人性人欲的漠视、遏制、封锁。正是这一令人窒息的生存状态,导致了“游园惊梦”的必然发生。
爱情在“言怀”至“惊梦”逐渐铺开,却在“寻梦”至“闹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杜丽娘“惊梦”后,再也不愿回到沉闷而窒息的现实,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地在后花园一路寻觅、访察梦中那难以忘怀的情景。但是“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栏,怎生这般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②满心期待“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 ②现实的冷酷,欲望无法满足的痛苦使得她痛苦不堪,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②的叹惋。
而“殉梦”则是杜丽娘“寻梦”不得又无以自拔,郁结而逝的现实生存结局。强烈的爱情欲望与残酷封建礼教激碰撞,使在现实生存的世界里无法寻到所爱的杜丽娘,到死亡的虚幻世界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死并未将故事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从“谒遇”至“回生”,杜丽娘找到梦中情人,并使自己起死回生。情竟可战胜一切,甚至战胜死亡,充满浪漫色彩。“婚走”至“圆驾”则实现了爱情的圆聚,杜丽娘的勇气和决心使她与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并成功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杜丽娘的爱情从萌芽、毁灭、新生至圆聚,全部指向“惊梦”这一缘起,体现了其“至情”意识和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牡丹亭》中的“主脑”,即“一人一事”为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游园惊梦”是决定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死而复生的关键和枢机,它对整个剧情的发展及其首尾的呼应,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梦意象的结构功能
从上文所述可见,故事的推进都围绕杜丽娘最初的“惊梦”开展,因有此梦而苦苦寻觅情人、因梦中所见未能得而殉、而又得以回生。梦意象在整个故事的叙述推进的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美学的视角来看,梦意象具有超越性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上。《牡丹亭》中的梦意象不仅以特有的美学魅力作为文本审美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担负起沟通作品前后情节的枢纽作用。在《牡丹亭》当中,虽然明确标明有梦的只有“惊梦”和“寻梦”两出,但几乎其中所有的梦意象都在整个作品结构当中担负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 在汤显祖另外两部作品《南柯梦》与《邯郸梦》情节中,汤显祖通过实境的短小与梦境的冗长,既反衬现实生活中实境的长久与梦境的短暂,又象征幻境中人世的短暂与彼岸的长久;而《牡丹亭》则是以如幻似真的梦境为主线,短暂的梦境引得杜丽娘“惊梦”、“寻梦”、“殉梦”,乃至最后的“圆梦”,以虚幻之梦作为杜丽娘的契机,以此开展了在现实中的反抗,捍卫爱情的种种举动。 “二梦”,仅有前面几出为现实,其后均为梦境之象,全曲叙写一梦;《牡丹亭》则跳出了“二梦”以实境与梦境的套式结构作为全剧的结构框架,保留了梦意象的虚幻感,以一梦为线索,串起全文。
比如柳梦梅在全剧的开场之初“梦到一园,梅花树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