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葡萄酒酃酒的史料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种开始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 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断断续续维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 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 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 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 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酃酒史料酃酒,即酃湖之酒,衡阳民间干脆就叫湖之酒,以其酿酒之水取自酃县(衡阳在西汉至东晋时期称酃县)湘江东岸耒水西岸的酃湖而得名。郦道元《水经注》载:“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酃酒。”说的就是衡阳酃湖居民取湖中水酿造酃酒一事。 ?酃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中国古代十大贡酒之一。公元280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举行开国大典,他就把出产于酃县的酃酒荐于太庙,作为国酒来祭祀祖先,犒劳功臣。这一史实,在中国很多史籍中多次承载。唐代以后的地理典籍中,在介绍衡阳时,都记入了这一史实,如《资治通鉴》、《元和郡国志》、《舆地纪胜》等。由此可见,酃酒在西晋时就已十分盛名。 ?从西晋以后,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历经300余年,每年都把酃酒贡于皇宫。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与湘东酃湖酒,年常入贡。”非常准确地记载了酃酒的产地和把酃酒入贡皇宫的情况。魏太武帝拓跋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南征,特别钟情南方的酃酒,兵败北归时,特地带回大批酃酒回到北方。至唐宋时期,酃酒仍久负盛名,唐太宗李世民称赞说:“酃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宋文豪欧阳修评价道:“湘酒自古醇,酃水闻名久。”此后,酃酒趟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一路香飘千万里。满清入关中原,也把酃酒列入贡品。《中国实业杂志》(民国二十四年上海版)载:“湖南酒以衡阳产者最为著,自来有酃湖名酒……清初作为贡品,名曰衡酒。 ? “漂蚁萍布,芳香酷烈。播殊美于圣载,信人神之所悦。”晋代文坛“三张二潘”之一的张载,作《酃酒赋》美文一篇,四百余字,洋洋洒洒,流传千古。自此,酃酒在中国古代留下了一页又一页历史诗篇。陆龟蒙《中酒赋》云:“酃水之清,中山之碧,必能醺骨酡颜,潜销暗释。”吴淑《酒赋》说:“尝美味于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