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冠心病临床心理讲解材料.ppt
* 急性期若干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 情绪反应 自我意识丧失 压力的防御 也是一种否认机制。这种患者以过多的躯体和精神活动来应对压力。据认为,这种应付方式只要不造成躯体的损害和不影响医疗实施,是一种应对压力的有利方式。 其他影响因素 * 急性期若干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 情绪反应 自我意识丧失 压力的防御 (4)退化(regression):也是一种对心理压力的适应方式,患者感觉失望、无助而可能表现一些幼稚的心理社会活动方式。 其他影响因素 * 急性期若干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 情绪反应 自我意识丧失 压力的防御 急性期心理反应的其他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一般认为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适应更困难些,但Rosen等(1966)则发现经济条件与焦虑成正相关,原因是经济条件差者能有效地利用“否认”机制。另外的研究则未发现这两者有联系(Cassem,1977)。 其他影响因素 * 急性期若干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 情绪反应 自我意识丧失 压力的防御 年龄,据认为50岁组Ml患者比青年组和老年组更易产生抑郁。 种族、受教育程度、精神病史、原来心脏状况和CCU特点等,也都影响急性期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 其他影响因素 * 恢复期和康复期若干心理行为问题 患者如不能及早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以后的康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因衰弱感而造成长期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这又反过来加重无力感,无力感又常被理解为心脏损害的症状,如此恶性循环。因此,在大多数病例,主张在恢复早期就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 * 恢复期和康复期若干心理行为问题 1.恢复期 患者出院至2个月内可称为恢复期。此期对患者的照顾已由医院转到家庭,但医生仍能通过门诊给患者以定期指导。冠心病的恢复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有较严格的指标,久病的衰弱感在MI的恢复期早期往往就会出现(Klein RF,1967)。此期最常见的主诉是顾虑、忧郁、无力、对性生活的担心、睡眠障碍、不敢恢复工作等。除非患者经过特别解释,上述表现有时会很顽固。 * 恢复期和康复期若干心理行为问题 患者如不能及早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以后的康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因衰弱感而造成长期活动减少、肌肉萎缩,这又反过来加重无力感,无力感又常被理解为心脏损害的症状,如此恶性循环。因此,在大多数病例,主张在恢复早期就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 实验研究也支持上述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有人在一个狒狒的家族里,将狒狒王关押起来,并当着它的面让原来受它统治而俯首贴耳的家族成员大胆而放肆地争抢食物,狒狒王眼看着自己的臣民不服管教而又无能为力,气得暴跳如雷。经过长期的精神压抑,它患上高血压,并在一年后死于心肌梗死。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社会生活压力因素如亲人死亡、环境变化等常被认为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例如在一些回顾性调查中,使用各种社会生活再适应量表(SRRS),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症状前的6个月内,生活事件明显增多(Theorell T和Rahe RH,1971)。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情绪 据最近《新英格兰医学》:为了确定精神紧张与心肌缺血的因果关系,专家们把39个冠心病患者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的12个患者组成对照组,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术下进行较研究。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情绪 冠心病患者中,精神紧张时有23例(占59)有心室壁激动异常,14例(占36)有射血分数降低;精神紧张引起的心肌缺血,在23例心室壁激动异常中有19例(83)是无症状的,其心率比运动诱发缺血患者动脉压亦有时较高,高度精神紧张引起的心室壁激动异常较一般精神紧张的要频繁且较局限(P<0.05)。故认为精神紧张是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的重要诱因。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情绪障碍诱发心律失常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是情绪应激通过脑内额叶皮质-下丘脑-脑干通路等组成,经由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活动而诱发心律失常。焦虑情绪等可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过量分泌儿茶酚胺,增加心肌的电不稳定性,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与猝死。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另外,情绪应激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加重,而产生心律失常。但无论其发生机理是什么,均提示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时,除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外,对合并有焦虑反应等情绪应激者,应给予消除情绪应激、松弛治疗及抗焦虑药物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行为 类型 人格 特点 社会环境因素 行为危险因素 心理生物学机制 * * 据最近《新英格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