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复习专题之鉴赏语言ppt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内容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出题方式及答题技巧 3、通过鉴赏主体对文本(作品)的渗入和观照,从而使鉴赏主体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 学习重点: 1、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2、语言本身特色的鉴赏技巧 重点难点知识梳理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呈现率较高的命题形式。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二、鉴赏诗歌的“诗眼”; 三、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古代诗话参考答案】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1、A动词 B改变词性的词(多变为动词) 2、形容词 3、一字逗 4、意象组合的名词 5、副词 6、叠词 7、拟声词 8、表颜色的词 1、炼动词 A在诗歌里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神奇作用,诗歌语言凝练性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尤为突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所以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扬 州 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问:划线语句中,哪个动词富有感染力? 1、【参考答案】 (步骤一)厌:厌恶、讨厌的意思。 (步骤二)作者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步骤三)表达了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之情。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高考金题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 (步骤一)“拳”是指鹭鸟蜷缩的样子; (步骤二)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怡然悠闲的神态。 (步骤一)“退”写出了由于“天阔”而显得鸿鸟往后退的情形, (步骤二)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步骤三)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表达出他触景而生发的思慕退隐之情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高考金题参考答案 】 (步骤一)“入”就是“流入”, (步骤二)写河水流入的情景,表现出河的生气, (步骤一)“摩”就是“触、碰”的意思 (步骤二)好像要触碰到天,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山的高峻。 (步骤三)极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