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印度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古印度法

二、种姓制度与古印度法 (一)种姓制:含义、分类与实际运行 “瓦尔那”——理想意义上的分类体系 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代表示是红色。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代表示是黄色。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代表示是黑色。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在四个瓦尔那外,另有所谓“贱民”(不可接触者),多由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因为他们的身分世代相传,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被允许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例如清洁秽物或丧葬。四个瓦尔那的人严禁触碰到其他非贱民的身体,贱民走过的足迹都要清理抚平,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交叠,以免玷污他人。 瓦尔那组成的阶序实际上并非由上而下排列,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原则所构成: 透过瓦尔那可以得知早期婆罗门心目中理想的种姓制度,但并非印度社会与法律的实际运行。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一些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和真实的社会分层明显受到实际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影响。 实际上的种姓制度常常与其架构差距甚远。瓦尔那阶级虽然规范各种事物,可是实际生活中却未必依据这些规范实行,除了婆罗门与贱民这两个极端外,其他瓦尔那之间的种姓在现实社会中亦无明确的阶级关系,大多数的情形是种姓们彼此处于一种模糊的权力分工与关系上。 近现代对于种姓制的废止: 1.大英帝国殖民印度时期对种姓制的限制与利用 2.印度独立后废除种姓制的努力 印度独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实施著名的“保留政策”,即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 今天,印度的正式制度中、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但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以及人们的内心深处,种姓制依旧阴魂未散。 (二)种姓制对古印度法的影响 印度古代法充斥着对种姓制度的规定,其影响贯穿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具体制度的始终。其中,《摩奴法典》为最典型之范例。 1. 财产制度中有关种姓制度的规定 2. 婚姻家庭制度中种姓的不平等 3. 刑法制度中种姓的不平等 4. 诉讼制度中种姓的不平等 三、古印度法之特点及历史地位 宗教烙印·种姓制度·法律、信仰与伦理的混融 印度法系曾经的繁荣 第三章 古印度法 一、古印度及其法律的产生和发展 公元前3000年,达罗毗茶人(黑色人种)创造了哈拉帕文明; 前1500,雅利安人(白种人)入侵,哈拉帕文化衰亡,族群对立严重,达罗毗茶人被称“达萨”,意为敌人、奴隶。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Veda,知识之意),奴隶制国家逐渐萌芽; 前7世纪左右,吠陀教逐渐演化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为多神教,崇拜梵天,基本教义为追寻“梵我一如”、“业力轮回”。婆罗门教产生后很快成为国教,印度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无不打上婆罗门教的烙印,其经典成为古印度法律的重要渊源,其维护的种姓制度成为印度社会的基本制度。 前6世纪前后,印度北部16国爆发战争,阶级矛盾尖锐,日益强大的刹帝利和吠舍要求改变原有地位。新生的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因果轮回等宗教学说,但反对婆罗门教的繁琐仪轨、过度的种姓特权及血祭。佛教不排斥低种姓,受到下层民众拥戴,并迅速发展为印度国教。 梵我一如 业力轮回 前324年,16国中的摩羯陀王国统一北印度,建立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帝国。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治下为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他由崇尚武力征服转而虔信佛教,凿壁立碑,镌刻诏令,弘扬佛法,这些诏令史称“石柱法”。 公元4-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转向封建制,6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吸取二者因素得以产生。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这四种瓦尔那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代表示是白色。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