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我”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试题].doc

佛教“无我”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佛教“无我”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试题]

佛教“无我”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佛教 我 灵魂 哲学         一、“梵我同一”论      古印度宗教认为生命是永恒、普遍而且是痛苦的,生命不以个体的出生为开始,也不以个体的死亡而结束,个体生命只是无穷无尽整体生命系列过程之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生命展开的具体细节是由前一次生命的行为决定的,由此推理,无穷的生命就必定具有主体即灵魂(我),它是永远实在并且相续不断的。古印度宗教认为,整体的生命系列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动物和低级的神(阿修罗)的灵魂(我)都在这个生命系列中流转而且世世相续不断;一个具体生命在现实中善的行为形成业报,可以使其在下世进入天堂,其罪恶的行为则会使其在下世堕入地狱或成为牲畜。生命在现世中有什么行为,来世便会有什么报应。一个生命到了终结的时候,肉体消灭了,报应是通过灵魂(我)的流转得以实现的。古代印度宗教还认为生命或灵魂(我)在现实中是痛苦的,作为宗教信仰宗旨就是脱离生死轮回的过程,从无穷生命系列的因果报应环节中得到解脱。      古代印度宗教的“梵我同一”论对于灵魂(我)有两个基本的看法:一是认为人的灵魂(我)与梵天(天神)一体,在整体的梵天中形成了具体灵魂(我)的不同形式,“梵天”与“我”同源,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大我”(梵)与“小我”(灵魂)的关系如同空间与瓦罐的关系一样,瓦罐破了,其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成为一体,因此“小我”与“大我”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当最后亲证“梵我同一”的境界时便实现了真正的解脱;二是认为整个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灵魂(我)之痛苦是因为处于幻象之中,一旦领悟生命与虚幻现象世界的实质之后,生死轮回就会消失终止,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在“梵我同一”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对灵魂(我)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古代印度宗教各家派别的不同理论。      正命论,又被称为生活派、定命论。汉译佛经中也称为“邪命外道”,据说是由末伽黎?俱舍罗(Mokkhali-Gosola卒于前488年)所创立。这一派认为灵魂(我)的轮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灵魂历经一切必然的生活之后,最终就会自动进入安宁的状态,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经历3000千亿亿乘以恒河沙数的年月,以及所谓840万个大劫。正命论认为到了最终时候,所有的生命无论智愚都会得到解脱,如同抛掷丝球一样,缕尽丝完,丝球不复存在了,也不会继续滚动了,在此以前用任何修行方式追求解脱都是无意义的。   顺世派的富楼那(Purana,卒于前503年)提出了与正命论相反的观点,这派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其本性的自发作用而存在的,因此没有灵魂,更没有所谓的道德因果报应或者轮回转世。   耆那教在汉文佛经中被称为“尼乾外道”或“露形外道”等,梵文Jaina“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耆那教自称是一个古老久远的宗教,但其真正的奠基者是被称为24祖的筏驮摩那(Vardhamana),在汉文佛经中称为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命”(灵魂)与“非命”(非灵魂)组成的,“命”(灵魂)有两种:一种受物质的束缚,另一种不受物质束缚,即已经获得解脱的灵魂。受物质束缚的“命”(灵魂)又分为动的和不动的两类:动的灵魂有六种,为人、兽、蜂、蚁、虫、植物,根据感觉器官、能力的多少而排列;不动的灵魂存在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物体之中。非灵魂亦有两类: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由“极微”(或称原子)和“极微复合体”构成,是永恒的不可分割的实体。      耆那教关于灵魂的理论可以归结为“七谛”说: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解脱。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命”与“非命”灵魂说外,耆那教还肯定了“业”的思想,但是又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名为“细身”,它可依附于人的灵魂,这种依附作用称为“漏入”,成为解脱的障碍即“系缚”。耆那教认为,“业”决定了灵魂的因果报应的关系,为了摆脱“业”的因果报应,主张过严格的道德生活,并且要进行自我折磨的苦行即“制御”,增加自己的痛苦来抵消过去罪恶所造下的业果,从而达到“寂静”,最后使灵魂终止轮回而获得“解脱”。      古代印度宗教的这些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无我”哲学理论。      二、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